吳心荷 開平餐飲打造世界風味品飲空間!侍酒師推薦「SOMM」餐酒館開幕 記者吳心荷/台北報導 開平餐飲附屬飲品專業場域「SOMM」開幕,由國際品水師協會大中華區代表吳侑諭(左起)、台灣侍酒師協會首席顧問蕭希辰、開平餐飲學校校務主委夏豪均、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夏惠汶、農業部茶改場長蘇宗振、蔦酒藏國際貿易負責人杜彥霆進行剪綵儀式。(開平餐飲學校提供) 深度品飲新地標落腳大安區!開平餐飲領航飲品教學,打造全台唯一以飲品專業為核心的「SOMM」餐酒館。由台灣侍酒師協會首席顧問蕭... 產業創新 產業文化 葡萄酒 餐酒館 6月 22, 2025 最新消息
陳上智 【葡萄酒的感官科學】超級味覺者與葡萄酒品飲:先天基因 vs. 後天努力 現實中的超級味覺者並非稀有的天賦,而是廣泛存在的事實。「超級味覺者」(Supertaster)並非科幻小說中的特殊存在,感官科學研究早已證實大約四分之一的人類屬於超級味覺者,他們對特定味覺(尤其是苦味)有顯著的敏感度。這種敏感性來自於舌頭上較高的味蕾密度(每平方公分30個乳突以上),且可透過簡單的染色測試辨識:用顏料沾抹舌頭,觀察舌上小點的數量即可。 如果你身邊有愛好葡萄酒的朋友, 那麼很可能其中... 感官科學 教育 葡萄酒 飲食文化 6月 15, 2025 農業及食品
陳上智 【葡萄酒的感官科學】苦酒滿杯?葡萄酒的苦味科學 在外擔任講師或是受邀參加活動時,會獲得各式各樣的葡萄酒品飲經驗。自覺自己的品飲歷程更偏向廣度而非深度,因此對於某些品種的風味特徵也格外敏感。像是Gewürztraminer和Mencía這類葡萄品種,經常能在酒中喝到明顯的苦味,而這種苦味並非缺陷,而是品種的獨特性之一。它是酒中的低語,等待有心人去解讀。 苦味從單純的生理防禦轉化為味覺的成熟象徵,在料理與飲食文化中被賦予新的意義。苦味在料理、飲品乃... 感官科學 教育 葡萄酒 飲食文化 6月 15, 2025 農業及食品
陳上智 【葡萄酒的感官科學】葡萄酒的鹹味:真實還是錯覺? 在品嚐某些葡萄酒如 Chablis、Bourgogne Blanc、Albariño、Assyrtiko,你是否曾感受到一絲「鹹味」?這種風味常被描述為「鹹感」、「海風氣息」或「礦物感」,尤其常見於沿海或火山土壤產區的白葡萄酒。但這股鹹味究竟是真實存在,還是味覺錯覺? 根據感官科學與葡萄酒風味的研究,葡萄酒中的鹹味同時來自真實的化學成分與感官錯覺。可以歸納重點如下: **1. 葡萄酒的鈉含量極... 感官科學 教育 葡萄酒 飲食文化 6月 15, 2025 農業及食品
吳心荷 從葡萄酒入行到產業推手:陳上智的台灣酒文化觀察 ** 創業起點:從火腿乾貨攤到葡萄酒教育者** 2003年,陳上智創業。當時他在迪化街的年貨大街上賣火腿、生蠔乾與兩款葡萄酒——完全不懂酒,只把酒當成搭餐商品一起賣。結果銷量不佳,最後這些酒大多成了自家餐桌上的存貨。 後來他轉向經營實體食品銷售,但這些冷門歐洲食材要進入台灣市場,教育門檻高、推廣極難。 為了說服消費者,他開始寫文、翻譯資料、研究背景知識,也慢慢發現:懂吃這些歐洲食材的人不多,但會... 葡萄酒 6月 6, 2025 人物專訪
陳上智 【葡萄酒的感官科學】酸味:葡萄酒的靈魂 「不要酸、不要澀」可能是侍酒師最常聽到的消費者偏好,這與人類的感官本能有關。研究顯示,人類天生偏好甜味,而對酸味則較為警惕,這是演化上的適應,因為甜味通常與能量來源(如成熟水果)相關,而酸味則可能暗示未成熟或變質的食物 。然而,在葡萄酒中,酸度不僅是結構的基石,還能平衡甜度、增強風味層次,甚至影響陳年潛力。 更有趣的是,人類的味覺感知並非單純的「酸即是酸」。感官科學指出,跨模態感知 Cross... 感官科學 教育 葡萄酒 飲食文化 5月 25, 2025 農業及食品
系統管理員 釀酒容器的發展與復古浪潮,釀酒技術的再興 釀酒,靠的是容器。近年來的葡萄酒發展趨勢是「舊即是新」:例如有機種植、無需灌溉的旱作農業、野生酵母、渾濁的Pet-Nat 氣泡酒和陶罐製酒。這些當初在人類文明初始時的「簡陋」做法,因為科研的發展,人類赫然發現老方法也是好方法,復古變成了釀酒技術的最前沿。 橘酒的流行,其實是向復古致敬** 近年來的葡萄酒發展趨勢是「舊即是新」:例如有機種植、無需灌溉的旱作農業、野生酵母、渾濁的Pet-Nat... 葡萄酒 飲食文化 3月 21, 2025 農業及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