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只有有錢人吃得起嗎?
「永續」成為消費品牌的一環,我們更需要思考:這是否反而造成了另一種不平等的永續?

我們不應該只是在消費行為裡探討價格象徵的社會地位,而是要從更深層的角度,重新審視有機農業的本質意義、現實困境,以及其所牽動的社會結構與環境倫理。當「永續」成為消費品牌的一環,我們更需要思考:這是否反而造成了另一種不平等的永續?

探討永續農業的社會價值與教育意義

「有機蔬果比較環保,所以比較貴」──這句話你是否也曾聽過?在各大超市與生鮮平台,有機蔬果總是被包裝成健康、無毒、友善土地的理想象徵。然而,當我們仔細打開價格標籤,不難發現:有機商品的售價往往是一般蔬果的1.5到3倍。這是否意味著,「永續生活」變成了有錢人才能參與的選擇題?

我們不應該只是在消費行為裡探討價格象徵的社會地位,而是要從更深層的角度,重新審視有機農業的本質意義、現實困境,以及其所牽動的社會結構與環境倫理。當「永續」成為消費品牌的一環,我們更需要思考:這是否反而造成了另一種不平等的永續?

有機農業的多重價值

許多有機農業的支持者強調:「我們不使用化學農藥、除草劑,保護土壤、保護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些確實是有機耕作的基本原則,也呼應了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與SDG15「保育陸域生態」的核心精神。

根據農委會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的資料,有機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平均比慣行農法低20-30%,以每單位產量計算,有機農法通常需要更大的耕地面積與更長的生長週期。然而,有機農業的價值不應該只用產量來衡量。

從CSR(企業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有機農業創造了更完整的永續價值鏈。許多有機農場建立保價契作制度,確保小農收入穩定;也有農企業導入區塊鏈技術,建立從產地到餐桌的全程追蹤系統。這些CSR實踐逐漸轉化為可量化的ESG指標,包括供應鏈碳足跡追蹤、農藥殘留檢測等數據管理。

為什麼有機蔬果總是較貴?

有機農產品的高價格背後,反映了整個產業鏈的多重成本:

  • 人力成本高:有機農法強調人工管理,需要更多勞動力投入。

  • 產量與風險:不使用化學農藥與肥料,面臨較高的生產風險。

  • 認證成本:嚴格的有機認證程序和定期檢驗都增加了成本。

  • 物流挑戰:有機產品需要特殊的保存條件,且供需波動較大。

永續農業教育:從體驗中創造價值

台灣各地的示範場域正在扮演重要的教育角色:

  • 宜蘭三星青蔥文化館設計了完整的體驗活動,讓遊客親身參與從種植到採收的過程,深入理解有機農業的價值。遊客不只能體驗拔蔥,更能學習分辨有機與慣行栽培的差異。

  • 花蓮富里鄉農會的有機示範田,展現了稻米從育苗到收割的全程。透過定期舉辦的農事體驗活動,消費者能親身感受有機耕作的挑戰與價值,理解為什麼有機米需要更多的照料。

邁向全民永續農業

從ESG的觀點來看,永續農業的發展應超越認證標章的框架,更要關注「這個農業模式是否為環境、勞動者與社會帶來長期正面影響」。支持「地產地消」可以減少運輸碳足跡,也能確保在地農民的收益;選擇具有「產銷履歷」(TAP)標章的產品,則能增加食品來源的透明度,讓消費者掌握生產過程。

政府與相關機構除了提供轉型輔導外,更應著力於推廣「有機教育」與「食農教育」,提升大眾對永續農業的認知。然而,永續農業不該只是口號,更該是全民參與的權利。有機農業是永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但若我們只將其包裝為「高品質、貴一點的選擇」,那麼它最終只會變成一種「買得起的良心」。

ESG的核心精神,是在兼顧環境、社會與治理的平衡中尋求共贏。因此,真正的「綠色未來」,不該只屬於富裕階層,而應該是一種可及、可參與、可持續的全民選項。透過持續的教育推廣、政策支持和市場機制的優化,我們期待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讓有機農業成為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模式。


秝知特派員

Jeremy Tsai

秝知特派員。

釀酒容器的發展與復古浪潮,釀酒技術的再興
ACE Awards Taiwan創辦人暨葡萄酒講師陳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