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是古老學問中潛藏的科學,林一清的風水邏輯
在台灣,「風水」是一種無所不在的民俗現象,尤其有關空間決策時,超越建築或室內設計的範疇,成為一種日常決策的心理依託

(圖片來源:水源清設計顧問)

在台灣,「風水」是無所不在的民俗文化。既不是純然的信仰,也超越建築或室內設計的範疇,成為一種日常決策的心理寄託。買房、創業、開店,總會先問一句「你看過風水了嗎?」這句話背後,反映的不只是民俗傳統,事實上也是這樣的動盪時代追求掌控權的行為模式。

在《清談設計》的節目中,水源清設計顧問設計師林一清,對這個議題展開討論。
很多人在成為老闆後,才開始「迷信」——當資金投入、風險升高,人們自然會希望藉由儀式尋找心理寄託,或是當作一個取得成功的機會。

這樣的現象不只出現在宗教場合,也滲透進商業決策與設計思維裡,對多數初次創業者或買房者而言,風水不僅是傳統信仰,更像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文化機制。

風水 是生活到信仰的變革

延續這個觀點,創業的本質正如一清所形容,「八分賭博、兩分實力」。在這樣的結構中,風水之所以受重視,是因為它在某方面來說,是屬於能夠掌控的變數,在傳統觀念裡,「一命二運三風水」的排序正說明這點。命與運難以掌控,唯有風水可透過空間佈局、環境調整來間接影響結果,這讓它在理性與玄學之間,維持了一個有點模糊、卻又不失合理的位置。

但風水並非全然迷信。
若從設計史的角度來看,它更像是古代環境科學與空間美學的融合體,在沒有建築師或室內設計師的年代,風水師便承擔了規劃住宅的角色。房屋坐向、窗戶採光、門的方位如何設計,這些被後世視為禁忌的規則,其實都源自生活經驗的累積。

坐北朝南,是因北半球陽光角度使然;忌門對門,是出於隱私與動線安全;而古人所謂的「穿堂煞」,從物理上來看,是對氣流對流過強的防範。當代人以「迷信」之名貶低它,其實忽略了這門古老學問中潛藏的科學邏輯。

設計師的課題 理性與信仰之間的平衡

然而,在設計產業裡,風水也成為設計師最常面臨的兩難。
一清風水對他而言是一種需求管理,設計師不該與信仰對抗,而應該理解其背後的心理訴求。他在接案時,會先詢問業主是否請過風水師,並將所有條件納入設計思考,當風水條件與空間機能產生衝突時,他會讓業主自行決定優先順序,若能折衷,則以現代設計手法化解。例如「壓樑」的問題,古代的木樑確實可能在地震中砸落,但現代鋼筋結構已無此顧慮,透過天花封板便能達成視覺與心理上的安定。至於「穿堂煞」,在沒有自然對流的公寓格局中早已不具威脅。

這種兼顧理性與信仰的態度,也許正是當代設計師的關鍵能力。設計不只是形與色的組合,更是對人心的回應,當人們對環境有了不安全感,風水便能安撫焦慮,設計師若能理解這層心理學,就能給予顧問相對的安全感。

信仰未必反科學 設計也能夠納入玄學

節目最後,一清談到他對宗教與風水的看法,「宗教信仰,其實是還沒被證實的科學。」
他相信古人留下的智慧必有其道理,只是我們還未找到解釋它的科學語言,當代人之所以「寧可信其有」,也正是這種信念的延伸。

風水與設計之間的界線,從來都不清晰,既是文化,也是一種台灣人的生活哲學。對設計師而言,理解風水不只是順應市場,更是理解人性的過程。

EP.2【清談系列】風水中的「科學」與「信仰」feat. 林一清

風水其實是有科學原理的?穿堂煞、路沖、或是各種奇形怪狀的風水,到底哪些有理,那些卻在現代早該遭到淘汰?世界各地居然都有「風水」這檔事?收聽秝芙授業所,聽聽從兩位從信仰絕緣體到創業後,逐漸相信風水的轉變歷程!

收聽 Podcast

從半導體菁英到日本酒推手:管怡宣的跨界創業之路
秝芙人物專訪- 十年日本職場歲月淬鍊出的創業智慧,從愛媛縣蜜柑狗開始的台灣清酒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