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出處: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 https://www.who.int/about/governance/world-health-assembly/seventy-eighth ,今年世界衛生組織主視覺)
2025年第78屆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19日至27日於日內瓦,全球矚目下隆重登場。大會開議首日(5月19日)德國、法國、日本、紐西蘭等國代表便在最高層級的全體會議中公開發言,支持台灣加入WHO。
雖然台灣不是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衛生組織)的正式會員國,但我們沒有因此缺席重要的國際健康議題。舉去年(2024)為例,WHA開會期間台灣於日內瓦舉辦了「大流行病協定制定與國際衛生條例修正」一日專業論壇,與美國等理念相近的國家分享了對相關條文的見解與建議,積極透過論壇與雙邊會談展現醫療公衛軟實力,以及台灣在護理、人力培育、大流行病預防與控管、弱勢族群口腔健康等領域的努力成果。
今年帶到會場的專刊《Health for All: Chip in with Taiwan》則強調:臺灣積極透過國際醫療培訓及「一國一中心」計畫推動亞洲區醫療外交,與多國合作提升醫療服務。長庚醫院與馬來西亞13家醫院設立智慧醫療中心;結合AI,協助馬紹爾群島的遠距醫療技術。外交部及 Taiwan ICDF(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支援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及非洲等地公共衛生專案,項目涵蓋孕產婦健康、慢性病防治及心理健康。
2025 WHA 最大重點
而這屆WHA的亮點之一,無疑是通過了歷史性的《世衛組織大流行協定》(Pandemic Agreement)!此協定歷經三年13輪的談判,終於在防疫一體、病毒株資訊分享及技術轉移這三大部分取得共識。並將與《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IHR)共同構建全球衛生安全新框架。協定旨在讓世界在未來面對大規模流行性疾病時,醫療資源的分配上可以更加公平。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認為這份協定對台灣而言是難得的好機會,我們有望以締約方身份加入。建議台灣應積極參與各項技術性機制,生技廠商如國光疫苗便是WHO流感大流行防範框架(Pandemic Influenza Preparedness Framework PIPF)之成員,以確保台灣能夠持續從各項機制中貢獻與爭取資源、保護台灣人的健康。
對WHA的各項觀點
一、全球健康里程碑——WHA作為全球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者,其倡導的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政策與ESG中的環境和社會責任密切相關。WHA推動的衛生政策促使企業重視員工健康與安全、環境衛生及社區福祉,這些正是ESG評估的標準。此外,WHA的政策指引也影響企業治理結構,促使企業在健康風險管理和社會責任方面提升透明度。
二、國際政治的永恆重現——由於整個地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生態系,故環境永續議題仰賴全球人類各社群的串連,否則難以獲得促進大規模行動改變、解決氣候危機這樣無一地區能倖免的議題。而不論個人的健康還是群體的公共衛生,同樣容易跨國界、跨地區相互影響——尤其每隔一陣子便會發生的高強度傳染性疾病,如新冠肺炎。若能即時掌握他國醫療或公衛相關警示資訊,更可能有效預防不必要的疫情、且儘早執行配套措施。
我國1971年被迫離開聯合國後,隔年開始無法參與世衛組織,1997年起正式推動參與WHO案,到2009年WHO將台灣納入「國際衛生條例」(IHR)的實施對象,接下來到2016年以前,我國都可以「觀察員」身份出席WHA。2017開始台灣再度被拒於WHA正式會議場合之外,便開啟了:每年必定有台灣的有志之士整裝出發、在場外與各友好國家進行健康專業和政治交流——這不斷循環的輪轉,筆者稱為「國際政治的永恆重現」。若僅僅結果導向地理解這樣的努力,那想必將非常沮喪;但若我們認同「過程即是目的」,那每一次「重現」,其實並非將同樣的劇本演一次,而是從將新的角色、情節融入劇本中,承先啟後地創作全新故事!
總結而言,2025年的WHA不僅讓人看到了全球健康合作的新希望,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被看見。未來,期待台灣持續以更積極、更全面的方式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共同打造一個更公平、更安全、更永續的世界!
王彥涵
16型人格測驗結果於INGJ及ENGP之間彈跳。性別和環境永續議題為主要關注,多元平等共融、性/別暴力或歧視、性與情慾產業為較擅長之領域,近期對淨零碳排、能源轉型、原住民族文化權有高度興趣而同時發展相關知識體系。文學背景之訓練,期讓觀察更細緻而筆觸可以細膩;法律背景之訓練,期讓分析更豐富而推論可以多層。因多年參與社會倡議和政治工作而持續累積社會科學之應用經驗。對於諸多人與人、人與萬物間的跨地區、跨領域、跨文化互動,亦常懷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