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自今年1月重回白宮就任後,迅速撤銷前任總統的多元共融(DEI)相關政策,並發布行政命令要求政府部門不得以DEI概念為人才招募和考核標準;要求各級學校取消DEI相關的入學和教學規定,否則將削減教育經費。此舉在美國掀起了國家與民間對於「多元共融」在強力廢除與堅持捍衛之間的一連串抗衡互動。
哈佛大學因公開對抗川普的反多元共融政策,尤其不願取消國際學生學籍,而被凍結2億多美金的教育經費,並於4月21日對聯邦政府提告。不僅哈佛,公民團體如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與國家教育協會也採取法律行動,認為川普政權的行政命令模糊且不正當地限制了憲法對教師教育自由的保障。聯邦法官裁定:「學校不願放棄DEI,政府就刪除其經費」這個行政命令應暫停執行。川普的反多元共融政策不僅引發反雙方和不服從行動,連法院都被拉入這場辯論。「DEI之爭」究竟從何開始?怎麼演變?
「DEI」一詞由多元(Diversity)、公平(Equity)、共融(Inclusion)組成,概念可追溯至1964年民權法案。強調應保障不同性別、性傾向、種族、年齡等群體擁有公平的發展機會,從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等著手,以消弭不同身分背景帶來的隔閡。DEI衍生的平權原則(Affirmative Action)讓企業和學校在聘用和招募時,針對少數族群或弱勢群體給予優待和資源支持。
然而,多元共融原則創造了機會,也引發不少反彈,其中兩個常見的歸因爲:
⏹︎ 未獲優惠對待的人們感到「機會被搶走」。
⏹︎ 原本可以開的玩笑若貶低特定群體,可能被檢舉,導致人們「不知道該怎麼說話」。
這些不滿若未在職場、學校等組織中獲得良好的討論和引導,失落、不滿、憤怒便持續累積,讓容易被政治人物操作,甚至近一步轉化為保守派選票,支持川普推動反多元共融政策。美國的「DEI之爭」反映出多元共融在社會中累積多年的複雜爭議和對話困難。如何在公平與個人利益間取得平衡,仍需社會各界共同探索。
(攝影師:RDNE Stock project: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t-6257215/)
台灣已經有《外國人收容管理規則》第3條第2項後段明文規定:「收容處所發現性別變更之受收容人,得依其證件所示性別,個別收容於獨居房間。」但尚無針對我國跨性別受刑人的相關法規。截至2023年,已有立委、國家人權委員會提醒法務部、矯正機關,應更加重視性少數獄友的隱私和尊嚴。監獄、收容所等矯正機構該是讓受刑人可以更生的轉捩點,而非令其更加受創的絕望深淵。我們期許主管機關儘速修法或以具體政策來保障跨性別等性少數免受歧視和暴力對待。
圖片來源: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王彥涵
秝知特約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