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葡萄酒入行到產業推手:陳上智的台灣酒文化觀察
秝芙人物專訪- 從迪化街攤販起步,到打造全台最大葡萄酒比賽,他如何用葡萄酒建構一種生活風格?

從葡萄酒入行到產業推手:陳上智的台灣酒文化觀察

創業起點:從火腿乾貨攤到葡萄酒教育者

2003年,陳上智創業。當時他在迪化街的年貨大街上賣火腿、生蠔乾與兩款葡萄酒——完全不懂酒,只把酒當成搭餐商品一起賣。結果銷量不佳,最後這些酒大多成了自家餐桌上的存貨。
後來他轉向經營實體食品銷售,但這些冷門歐洲食材要進入台灣市場,教育門檻高、推廣極難。
為了說服消費者,他開始寫文、翻譯資料、研究背景知識,也慢慢發現:懂吃這些歐洲食材的人不多,但會喝葡萄酒的人開始變多了,市場潛力浮現。

第一堂課:從老師身上學來的啟發

2005年,他請來一位大學老師,也是台灣《Playboy》中文版前總編輯,來開設對外葡萄酒課程。課程主打生活感與故事性,每次小班制10人左右。三年後,陳上智從學生變講師,正式踏入教育現場。

沒有證照的年代,自己搭橋鋪路

當時台灣還沒有正式的葡萄酒證照制度。2010年,他透過朋友引薦,率先接觸並考取國際證照,成為台灣最早一批WSET授課講師之一。同年他也身體出狀況住院,出院不久便開始推動WSET課程,在毫無資源的情況下硬是開出了第一班。

葡萄酒不只是酒,更是一種風格語言

陳上智說,葡萄酒從來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能代表一種生活態度。他認為喝葡萄酒的人不見得是因為酒好喝,而是因為酒代表某種信念:對生活質感的追求、對社交的投入、對分享的重視。酒變成一種語言,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

他曾在時尚產業工作,離開後轉入食品與酒類領域。他始終認為飲食是生活風格的延伸——吃喝本身就是時尚的一環。

台灣酒文化的推進器:葡萄酒比賽背後的想法

2021年起,他主辦「台灣愛思葡萄酒大賽」,目的不是分高下,而是讓更多人願意嘗試。「年輕人要喝第一口酒,一定要有個理由。比賽的本質,就是提供這個入門的理由。」

比賽也結合生活議題,主打餐酒搭配。從文化切入、從飲食習慣出發,而不是強調酒的專業術語。他認為現在的酒推廣不能再只靠技術,而要轉向跟大眾的生活建立連結。

找到新的族群:時尚與風格的借力

他持續找尋願意推廣葡萄酒的女性標竿人物,成為時尚、生活、專業的交叉點。這些人不是酒業背景出身,但因為在葡萄酒文化裡找到了風格與態度的共鳴,願意成為傳遞者。

這是一種借力使力,也是一種創造:從品飲延伸到風格,從專業走向大眾。台灣雖然是亞洲極少數不能在網路賣酒的地區,但酒類市場卻明顯在擴張。他觀察到家樂福、便利商店、餐廳的酒品陳列越來越多,這正是市場真實需求的反映。

結語:酒是媒介,更是鏡子

「一杯酒好不好喝,不是重點,」他說。「你拿起那杯酒時,心裡在想什麼,才是重點。」

透過教育、活動、比賽、社群與推廣,他不只在講酒,更是在對整個社會提出一個命題:酒不只是喝進去的東西,它還是一種文化鏡像,照出我們怎麼過日子、怎麼跟別人建立關係。


EP24.【所長會客室】台灣葡萄酒的發展史 | 陳上智 Patrick

葡萄酒在台灣的市場發展史。2003年就在葡萄酒市場創業的他,到底見證了哪些葡萄酒在台灣發展的故事?同時開證照班、出書、開餐廳,最終導致派大突然中風?身為巨資深的葡萄酒專家,創辦葡萄酒大賽的初衷是什麼?

從零開始的電視人生:鄭楷憲的實戰故事與銷售魔法
秝芙人物專訪- 為了那一分鐘的銷售爆發,鄭楷憲換行學技能,在混亂中摸出一條實用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