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源緊縮的時代,中小企業如何透過精準的輿情操作,以小搏大?台灣擁有獨特的輿情環境,當然,與國際市場依然存在顯著差異。
不過,理解這些差異並善用本土優勢,是提升聲量、建立品牌影響力的關鍵,台灣與國際輿情操作的核心存在的差異,以及台灣中小企業、政府或機構對於輿情操盤的理解,是否有相對的認知?
掌握先機:台灣與國際輿情市場的關鍵差異
台灣的社群媒體生態高度多元且獨特。除了全球通用的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外,LINE在台灣滲透率極高(超過90%),成為輿情傳播的關鍵管道。PTT、Dcard等本土論壇在特定族群中仍具有強大影響力,是輿情形成的重要陣地,由此可見,台灣的輿情操作必須特別關注這些本土平台上的討論脈動。
反觀國際市場,歐美市場以Twitter(X)、Reddit、Discord等平台為主要輿論場域,中國則以微博、微信、小紅書為核心。而國際輿情操作公司通常根據地區,建立不同的監測體系,故全球性品牌需面對更複雜的跨平台輿情管理。
台灣「跟風」心理與國際「帶風」策略
台灣消費者對品牌故事與情感連結更為敏感,「小確幸」、「溫度」等情感訴求有效;同時有強烈的「跟風」心理,造成輿論快速擴散的特性。另外,台灣消費者也特別重視「CP值」,對價格與價值的討論往往是輿論焦點。
而國際大宗的歐美消費者,更注重品牌理念與社會責任,另外,日本消費者則偏好精緻與服務體驗、韓國市場追求潮流與身分象徵。這些差異導致品牌在不同市場需採取截然不同的輿情策略。
台灣輿情操作仍處基礎發展階段
台灣關於網路輿論操作的法規與認知,仍處於發展階段,特別是假新聞、業配文等灰色地帶,而近年也因為「網紅經濟」蓬勃發展產生不同的輿情作用,但業配透明度、廣告標示等法規尚未完全明確,就算操作較大彈性,但同時也增加法律風險。相較於國際市場,台灣輿情分析公司在數據規模、AI演算法、跨語言分析等方面技術實力相對有限,並且多專注於中文內容分析,跨語言能力較弱。
相對之下,歐盟在GDPR框架下對數據使用有嚴格規範,美國FTC要求網紅明確標示贊助內容,韓國對網紅營銷有明確指導方針。國際品牌在全球輿情操作時,需針對不同地區法規進行客製化調整。國際輿情巨頭如Brandwatch、Sprinklr等擁有強大的多語言處理能力、情緒分析技術與預測模型,能進行更全面的全球輿情監測,其技術投資規模,通常是台灣公司的數十倍。
再來,台灣輿情市場強調「關係」與「人情」,價格彈性大,並且多採客製化服務模式,品牌通常傾向與輿情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而非純粹工具訂閱。
而國際市場則是以SaaS訂閱模式為主,價格透明標準化,服務內容明確分級。客戶可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級別的服務,降低入門門檻,或是選擇較高的訂製服務。
輿情的議題操作及價值主張策略
台灣品牌應善用對本土文化、語言與社群生態的深刻理解,創造符合台灣消費者胃口的輿論話題。像是「全聯先生」系列廣告成功利用台灣傳統文化元素,在社群平台引發討論熱潮,帶動品牌聲量提升。再來,台灣市場規模小,人際網絡緊密,線上輿論與線下活動高度連結,將線上聲量與實體體驗結合,產生真正聲量的產生。
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現象,是台灣消費者對品牌失誤的容忍度相對較高,適當的危機處理能轉危為機,甚至提升品牌好感度,不過近年台灣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品牌的社會責任與價值觀,所以,成功的輿情操作不僅關注產品本身,更需建立品牌在重要議題上的立場。
台灣品牌雖然在技術資源上不及國際大廠,但可透過靈活的整合策略彌補差距。像是使用國際平台的技術基礎,結合本土輿情顧問的市場洞察;長期累積品牌相關討論,形成獨特的數據資產;先在小眾社群中測試反應,根據初步輿情調整策略,而不是期望一次的輿情操作就能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本土品牌無需盲目追隨國際輿情操作模式,而應充分利用台灣市場的特性,發展結合在地文化、整合線上線下、著重真實互動的輿情策略。
在數位傳播持續演進的時代,成功的品牌輿情操作不僅是監測與應對,更是主動創造有意義的對話與互動,並且了解社會議題對於品牌的重要性,而不是一昧的只跟從消費者「風向」,而忽略品牌理念所適合的議題操作及正確渠道。

秝芙職人經紀執行長 林筱薇 V Lin
秝芙職人經紀創辦人暨執行長,14歲開始參與地方報社工作,自工作以來,橫跨視光產業、精品銷售、餐飲服務業、傳統紡織產業、媒體產業與輿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