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旅遊:一趟旅程兩種人生,年輕人為什麼越玩越混搭?
一種被稱為「Flex-Splurge」的混合型旅遊正在快速竄升:高達 32% 的亞太區年輕旅客選擇「前段背包、後段六星」的搭配邏輯

Agoda 的內部報告顯示有一種旅行方式,最近很紅。一種被稱為「Flex-Splurge」的混合型旅遊正在快速竄升:高達 32% 的亞太區年輕旅客選擇「前段背包、後段六星」的搭配邏輯。

「我在曼谷住青旅,五晚只花一千七,省下來訂一晚六星飯店,好好泡個澡當犒賞。」這種話,不是誰特別節儉,也不是為了拍片博流量,而是真的越來越多人這樣安排自己的旅程——有轉折、有反差、有故事,回來也可以跟朋友分享我獨特的旅行經歷。

省的是錢,留下的是記憶曲線

這種安排也不是什麼高深的策略,考量的就是有限的預算,不如把前幾天壓低開銷,把錢砸在最想體驗的那個畫面:無邊泳池、房間配香檳、早餐 buffet 吃到打烊。但玩過一次你就懂了,那個「對比感」會讓整趟旅程變超深刻——比起全程都舒舒服服地過,這樣有起伏、有反差的設計,有太多的記憶點可以讓你回味。

Mastercard萬事達卡公司有做過研究,發現如果前面幾天住宿跟機票成本有節省,大約六成的人會願意把那筆錢花在後段升級自己,當作一種旅行中的「獎勵機制」。不是單純想省,而是想要控制節奏,讓最後一晚為這段旅程劃下完美的句點。而另一項跨區域旅行心理研究中發現:人們對整趟旅程的滿意度,有高達 68% 來自「最後兩天的印象」。

在行銷術語裡,有個詞叫「moment of peak experience」,意思是人們在旅程中,對記憶與滿意度的評價往往集中在情緒高峰的幾個瞬間。

所以這不再只是省錢,而是以一種「情緒投資報酬率」的邏輯,在鋪排自己的旅程結構。

Airbnb 用來工作,Aman 用來結案

混合旅遊另一個推手是:遠距工作的靈活性正在打破時間與地點的界線。Airbnb 內部統計顯示,帶有「workspace」、「long stay」標籤的房源搜尋次數,在去年 Q3 較前年同期成長超過 52%。這代表,越來越多人在旅途中「邊玩邊結案」。

例如,一位數位行銷工作者可能在第一段住在曼谷市區青旅,每天早上用 Starlink 傳簡報,下午跑市集;第六晚,她在普吉島的高級 Villa 裡泡澡時,完成最後的提案上傳。

這樣的結構提供的不只是彈性,而是一種自我獎勵系統的具體化:我努力完成任務,所以我值得升等。

問題來了:平台還跟不上

你會以為這麼流行,平台早就該跟上吧?並沒有...現在如果你要規劃這種混搭型旅程,大部分都還得自己拆單、自己比價、自己安排轉場。很少有平台能讓你直接一鍵安排「三晚青旅+兩晚五星」這種組合,也沒有一種產品是針對「行程節奏」而不是「住宿價位」來設計的。

但事情正在變。國際有名的市調公司  Euromonitor 去年就對於旅遊市場有相關報告,這類「Hybrid Travel Products」每年在亞太區還會成長超過 12%。意思是:市場上越來越多人在這樣旅行,但業者還沒完全理解他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最難的不是住宿,是旅行中的一條龍服務

你想像一下,從住六人混宿的青旅,要搬去五星飯店的海景套房,中間會卡什麼?行李怎麼拖?交通怎麼接?要不要換裝?這些都是使用者最真實的問題——但平台通常沒有提供協助。真正聰明的服務,不是幫我訂房,而是幫我接住那個「從背包客變成度假富豪」的過渡感。幫我升等通關、幫我轉行李、幫我安排夜間 check-in,這些斷點接得越自然,體驗才會完整。

現在像泰國幾家潛水公司,就開始跟五星飯店合作推出「三晚潛水+兩晚度假」的套裝;日本 JR West 也和 Aman 京都聯名推出「新幹線+頂級住宿」的混搭套票。這些就是開始推出混搭旅遊一條龍服務的業者。

旅行的新公式,就是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組合方式

出去旅行,不是找一條舒適的直線走到底,你可以從街頭背包客開始,一邊趕簡報,也可以一邊泡澡慶功。旅行的品質不是花了多少錢,而是我能不能決定,什麼時候該省,什麼時候該花。

這就是為什麼混搭旅遊會開始竄起。因為它是一種對自己說「我想要怎麼記得這趟旅程」的選擇。


秝知特約作家

蔡宗諭 Jeremy Tsai

橫跨 AI 軟體與行銷科技領域多年,精通數據分析與商業應用,平日透過研讀產業報告與觀察消費者行為,累積對市場趨勢的敏銳直覺;擅長將複雜資料以直觀可視化呈現,並運用創新思維挖掘使用者未被滿足的需求。撰寫時善用故事化敘事手法,將冷冰冰的指標與洞見融入生動案例,使讀者既能快速理解,也能在情感層面產生共鳴;工作風格兼具邏輯與溫度,致力把技術報告和專案心得化為既專業又富有人情味的文字。

股市震盪,威士忌成避險資產
不過根據全球知名拍賣商 Sotheby’s 最新發布的統計報告,整體銷售額出現明顯跌幅?連威士忌這個「烈酒之王」也表現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