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生中約有九成的時間待在室內,而全球約 37% 的碳排來自建築營運,這意味著,真正能提升我們生活品質與環境效益的永續設計,不僅要從政府政策和建築外殼的節能措施著手,更要關注每個人生活的最小單位——室內空間。當居住、工作、學習等日常活動無法離開室內,將永續理念延伸至室內設計,是下一階段綠建築發展的必然。
台灣綠建築的曙光與挑戰
自1999年推動綠建築評估系統 EEWH 以來,台灣累積超過13,000件認證或候選案件,20年間成長了超過十倍。然而,鑽石級(最高級別)認證仍不到總量的10%,顯示許多建案僅達基本門檻,尚未在健康和生態面向深耕。在 EEWH 的四大指標(節能、生態、健康、減廢)中,健康(尤其是室內環境品質)正好呼應全球趨勢,使其成為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切入點。
近年來,國際知名企業如 Google 和 Apple 在全球總部內部空間大量採用 WELL 建築標準,從辦公室到餐廳,全面優化員工的健康與生產力。這股以人為本的健康設計風潮,正逐步影響各級市場。在台灣,設計師和業主若能藉由 EEWH 的硬體基礎,進一步引入 WELL 的健康指標,將全面提升台灣建築與室內空間的國際競爭力。
綠建築指標的三重奏:EEWH、LEED、WELL
EEWH:以在地氣候與環境為基礎,強調生態保水、能源效率、室內環境與減廢。
LEED:聚焦全球通用的能源與水資源管理、材料使用及室內空氣品質。
WELL:專注於居住者身心健康,包括空氣、水、營養、光、運動、聲音、舒適與心靈等面向。
這三者的交集核心即為「健康與舒適的室內環境」,也是台灣設計師最能發揮創意與專業的領域。通過下圖對照,設計師可以快速掌握各系統在室內健康指標上的重疊與補充點。
台灣典範:公共、學校與商業空間的三種樣貌
北投圖書館:以木構與低VOC塗料打造自然採光中庭,達成 EEWH 鑽石級認證;開放空間設計讓讀者四季均可享受新鮮空氣與陽光。
成功大學綠色魔法學校:採用回收建材、自然通風與中水回用系統,節能率高達75%;室內教室採用可移動隔屏,可依需求調整空間配置。
遠東信義 A13 辦公空間:結合綠牆、智慧照明與 CO₂ 感測通風系統,不僅同時取得 EEWH 鑽石與 LEED Gold,更成功提升員工滿意度與專注度。
此外,近年興起的共創工作坊(makerspace)與健康餐廳也成為室內永續設計的延伸舞台。例如,位於信義區的 The Hive Taipei 共享工作空間透過全天候自然光採集、家具租賃服務與植栽隔屏設計,展現循環經濟與生態共存;例如,台北市松山區的 Urban Spring Café 就採用可重複使用的循環餐盤,並利用屋頂收集的雨水灌溉室內植栽,成功打造出小型生態用餐場域。
室內永續六大設計策略
室內永續設計具體化為六大策略,以下簡要介紹概念與案例建議:
低 VOC 健康建材:使用水性無毒塗料、低甲醛板材及天然黏著劑;例如引入歐盟認證的環保塗料,保障空氣品質。
人因照明與採光佈局:結合生理節律照明設計與大面採光;辦公室可安裝可調光天窗與智能 LED 燈具。
IoT 智慧能源管理:部署智慧電錶、水錶與雲端平台,實現即時能耗監控與自動化調節;如智慧插座可在無人時自動斷電。
混合通風與空氣品質控制:安裝 CO₂、PM2.5 感測器和全熱交換新風系統,保留室外熱能同時換入新風;配合室內植栽牆做二次淨化。
雨水與灰水回收系統:屋頂雨水儲存供沖廁與植栽澆灌;浴室灰水經過初步淨化後用於清潔或澆花,減少自來水使用。
模組化家具與循環經濟:採用可拆卸、可重組的家具系統,並與租賃商合作推行家具翻新與回收;減少一次性報廢。
接軌國際:台灣的健康建築新里程
台灣目前已有24件WELL登錄專案,8件正式認證,顯示本地市場對健康建築的重視。WELL強調的空氣、水、光、聲音、舒適等指標,與EEWH健康領域高度契合,更豐富了設計師的工具箱。未來,當設計師能同時熟稔EEWH、LEED與WELL的精髓,便可在台灣打造出具國際影響力的健康室內空間。
超越認證,落實人本永續
綠建築早已不只是外牆的節能包裝,更是涵蓋人本關懷的整體解決方案。從 EEWH 的綠色外殼到 WELL 的健康內核,每一寸空間都承載了對環境與人類福祉的承諾。行動的關鍵不在於拿到多少認證,而是將健康、舒適與美感融入設計,讓建築真正成為「會呼吸的家」。台灣設計師與品牌,只要勇於跨界整合,就能引領室內設計邁向下一個永續新紀元。

蔡宗諭
秝知特約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