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坎城影展紅地毯,成女星爭奇鬥豔、展現風格的舞台/主圖出處:以 Monica AI 系統繪畫產生之示意圖)
坎城影展作為世界三大影展之一,可說是演藝界的年度盛事!它誕生於1946年,是為了抗議墨索里尼(Mussolini)和希特勒(Hitler)兩威權統治者動用否決權阻止法國戰爭劇《La Grande Illusion》獲得威尼斯影展獎項。坎城影展舉辦在法國里維埃拉(French Riviera)此著名的度假小鎮,當地豪華飯店和賭場的「晚宴服裝」規定遂成為活動的穿著標準。尤其走紅毯時,主辦單位規定男性必須穿西裝外套和領帶,女性則需穿高跟鞋和長裙。主辦單位也強調正裝能突顯這個影展希望呈現的「優雅、專業、藝術殿堂」特性。即使如此,仍有出席者明目張膽或隱約違反服裝規定,而引發話題。或許綜合反思過近年各種「反叛穿衣法」,坎城影展今年出現3個頗具份量的新規定。
妨礙通行順暢及入座不便之服裝,亦不允許穿著
體積龐大、尤其是帶有長拖尾(train)的服裝,如妨礙賓客通行順暢或造成劇場入座不便,亦不允許穿著。這點大家似乎覺得頗為務實,不太有意見——可能過往誇張服飾導致紅毯大塞車,或者座位很難安排讓許多人吃了不少苦頭!(坐旁邊的人究竟是要躲遠一點,還是乾脆幫忙提裙擺呢?)
可著有跟或無跟的優雅鞋履或涼鞋
自2015年坎城影展禁穿平底鞋後,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赤腳走完紅毯,優雅叛逆。克莉絲丁史都華(Kristen Stewart)雖穿高跟鞋入場,卻在爬階梯時索性脫鞋,並反問:「若不要求男人穿高跟鞋,為何會要求我?」高跟鞋帶來的腳痛滋味可不分性別!且誰說平底鞋無法映襯典雅脫俗的風采呢?好在主辦單位今年從善如流了。
「禁止裸體」榮登紅毯話題
裸體(nudity,或裸露)在英文裡通常意味著:所有性別的生殖器、陰部或臀部以及女性乳房等身體部位,沒被遮蓋或得以透視。這樣的規定,或許是回應過去幾年來不少女星常以透視裝或各種剪裁,來遊走在「露點」邊緣。
這個規定立刻引起各方論辯。有媒體惋惜以後看不到美好的風景了!有評論家認為偽善,——要求女明星在紅毯上端莊,進影廳後卻又看到不少女演員的裸露鏡頭。彷彿嗅出「所以這到底是父權還是女權啦?」的無所適從,筆者認為裸露議題猶如彩虹般存在美麗的光譜,何不這樣思考:
一、裸露可以是跟社會說「我不用遵照你的定義欸」的反抗,而有了2013年的「解放乳頭運動」(free the nipple)。女性的乳房在多數社會裡,性魅力不亞於性器官。男生夏天可以光著上身爽爽走,女生卻得全年穿胸罩,還得怕「激凸」被白眼、露乳溝被騷擾。換句話說,女人的乳房長久以來被社會高度性化(sexualize),只有在餵母乳時,性意涵可被「母職的神聖光輝」抵銷掉。但由於乳房「一下妓女、一下聖女」如此彈性的社會意義讓許多人跟不上,所以都怪罪給女性就對了——而解放乳頭就是抵抗這樣怪罪的女權行動。
二、裸露可能是「自我表達」與「自我性化」的來回擺盪,或二者皆是。台灣早期科技展常有穿著清涼的show girls展示3C產品,遭他國評論家批評物化女性後逐漸取消。筆者認為取消show girls合理,因產品功能與品質不用依賴show girls來凸顯,更需要專業、會說故事的銷售業務。但坎城影展女明星如何穿搭,則是個性、作風、態度、美感的展現。或許某些女星相信「敢於裸體」彰顯出自己大膽的特質,顯得性感讓她感到更自信且被關注——這算是自我表達。但若因此每位明星都會在選擇服裝時斟酌自己是否應該多露一些?——這樣的壓力似乎衍生出「自我性化」的難題。
(坎城影展作為表演藝術的國際盛事,現場總交錯著凝視與展演。/出處:Photo by Random Institute on Unsplash)
王彥涵
16型人格測驗結果於INGJ及ENGP之間彈跳。性別和環境永續議題為主要關注,多元平等共融、性/別暴力或歧視、性與情慾產業為較擅長之領域,近期對淨零碳排、能源轉型、原住民族文化權有高度興趣而同時發展相關知識體系。文學背景之訓練,期讓觀察更細緻而筆觸可以細膩;法律背景之訓練,期讓分析更豐富而推論可以多層。因多年參與社會倡議和政治工作而持續累積社會科學之應用經驗。對於諸多人與人、人與萬物間的跨地區、跨領域、跨文化互動,亦常懷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