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推廣的全新視角,葡萄樹親子樂集蒲孝慈的音樂人生
FSQ女性創商系列

音樂給予許多人,往往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印象,但今天專訪的主角蒲孝慈,卻打破這個刻板印象。除了主修專長聲樂家,同時也是基金會與藝文產業的推動者。言談之中表現出的直率特別令人感到親切,也呼應對她曾經走過的音樂經歷,以及她對產業發展的重要關鍵。

音樂路上的堅持與初衷

孝慈對於自己的音樂天賦,從很小的時候就有明顯感受。從小學三年級參加合唱團開始,音樂便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回憶起童年,她笑言自己不擅長學科學習,但音樂卻給了她無窮的樂趣與成就感。

「練琴和唱歌,是唯一能讓我全心投入的事情。」她一路從音樂班升學到大學音樂系,這條路雖漫長,但她始終熱愛。

她提到,學音樂並非如外界想像的那樣「陶冶心靈」或「紓壓」,事實上,對學生而言,學音樂有可能充滿壓力,甚至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投入。她坦言:「真正能從音樂中找到朋友的,是那些在學習音樂階段結束後,依然願意接觸音樂的人。」這些人,可能不以音樂為業,但會在未來的生活中持續探索音樂的樂趣,例如參與爵士樂、合唱團或樂團。

從音樂到社會責任

孝慈的創業之路,始於接觸基金會與協會,她了解組織的運作若是結合自身的音樂背景,更能建立不一樣的組織聲量,她觀察到現代年輕人借助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與YouTube等平台,更容易推廣個人品牌與作品,這也為音樂人創造運用不同渠道發聲的機會。

她特別關注音樂教育,尤其是對弱勢族群的支持。「並非每個學音樂的孩子都能成為音樂家,但音樂可以成為他們的一種選擇。」孝慈分享,她在16歲時遇見的位啟蒙老師,讓她明白努力可以超越家境限制,而這段經歷,也激發了她對往後音樂教育的熱誠。

顛覆思維的藝文推廣模式

提到台灣的藝文環境,孝慈認為當前最大挑戰,是如何吸引更多人走進音樂廳。許多人至今的觀念,會認為欣賞音樂會是「上流社會的活動」,或者擔心自己不懂音樂,是否真的能走進音樂廳裡當個稱職的聽眾。但她強調:「音樂不是要你懂,而是讓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她希望讓音樂演出,變得更平易近人,例如結合不同的主題故事、多元的視覺表演等形式,降低大眾的接觸門檻。

她舉例,在採訪近期的一場音樂會中,她嘗試融入故事與跨界表演,不僅讓觀眾全程專注,還帶給他們情感上的共鳴與全新的音樂欣賞模式,而這樣的形式,突破傳統音樂會的刻板印象,讓人感受到藝文的包容性與創新性,更能擴大聽眾的視野。

帶著日本情懷走出國際視野

孝慈與日本有著深厚的淵源。自17歲接觸到日本籍的老師,她開始頻繁往返日本,觀摩音樂會,以及學習聲樂技巧。她對日本的文化與音樂環境深有感觸,認為當地的藝術氛圍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相比之下,她希望能將這樣的文化視角帶回台灣,讓音樂藝術成為更多人的生活習慣,而非只屬於特定族群的生活模式。

對於音樂的未來藍圖

談到未來,孝慈將自己未來的目標分為三大方向:教育、藝術推廣與社會貢獻。她希望通過教育幫助更多孩子,特別是弱勢族群,提供他們探索藝術的機會,讓他們能有更平等的學習環境。同時,她也希望用更創新的方式,推廣音樂與文化,讓藝術不再局限於少數人的世界。最後,她也期望通過基金會與協會的合作,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與影響力。

孝慈用自己的法上,傳遞藝文推廣背後的深刻信念:藝術不僅是少數人的奢侈品,應是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她所說:「我們需要的,不是人人懂音樂,而是人人願意接觸音樂。」

EP11.【女性創商FSQ系列】跨越階級的音樂教育feat.葡萄樹親子樂集|蒲孝慈

學音樂,似乎總有一道隱形的「高門檻」。
孩子想要學音樂的慾望,卻經常會因為家中的經濟狀況,熱情被迫澆熄。想學音樂真的只能花大錢嗎?音樂又有哪些很有趣的表演形式呢?在音樂圈打滾多年的孝慈,又是如何打破學習門檻,將不同的主題結合到音樂表演之中,撼動人心?

家庭主婦的共享經濟哲學,循環經濟實踐者電電租
FSQ女性創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