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投資不是成本,從企業文化看餐飲產官學的現況
多數企業把ESG視為應付規範,然而ESG包含環境、社會與治理。若把ESG視為企業可長可久的治理願景與傳承工程,教育也就不再是支出,而是創造未來收益的投資

《2025臺灣飲食產業ESG永續發展高峰論壇》,由台灣愛思葡萄酒大賽(ACE Awards Taiwan)與秝芙策略(Nymph Management Ltd.)共同主辦。台灣愛思葡萄酒大賽自2021年創辦以來,即以國際標準與女性專業為核心,結合ESG與聯合國永續目標,不僅提升女性在葡萄酒產業的能見度,今年(2025年)更將ESG相關認證納入酒款評比。

協辦單位秝芙策略,則運用品牌操作策略,將台灣愛思葡萄酒大賽結合國際視野,以教育驅動商業模式,擴大其賽事跨產業影響力。

論壇發起人、台灣愛思葡萄酒大賽創辦人暨秝芙策略董事總經理陳上智道,多數企業把ESG視為應付規範,若把ESG視為企業可長可久的治理願景與傳承工程,教育也就不再是支出,而是創造未來收益的投資。「不要把對話只限於證照與認證,重點是做對國家、對地球、也對企業好的事。」

人才為本:從「選訓育用留」貫穿企業文化

天璽餐飲集團總經理黃平融分享,餐飲與食品流通常把重心放在「把東西做好吃」,卻忽略品牌要對誰說話、以及企業文化如何建立。他以天璽於大直籌備的餐廳為例,與香港、澳門米其林主廚合作,甚至有藝術總監一職,把年代感與生活美學納入空間,讓團隊熟悉品牌的藝術價值、讓藝術方理解餐飲的實作本質,進而共同實踐。

在「選、訓、育、用、留」的鏈條上,最後的「留」往往會被企業內部環境與價值認同抵觸。臺灣創業環境活躍,人才離職去創業並非壞事,但更大的警訊是,若企業或品牌說不清企業文化與操作策略,創業就成了人才的逃逸口,企業必須清楚策略方向,提供訓練、願景與國際視野,才能將人才轉化為資源,而非對手。

以天璽為例,品牌規劃把臺灣營運模式複製到新加坡、日本、上海,甚至紐約、倫敦,同步導入米其林星級經驗,將「永續餐飲」落地為可學、可複製、可評核的實務。臺灣常把米其林當作天花板,卻忽略道商務談判、空間策展、藝術與茶道等跨域能力,這些才是吸引人才、向上躍升的企業文化建構。

從「怎麼做」到「為什麼做」

前英僑商務協會執行長、前劍橋大學亞洲代表Steven Parker在訪談中提到,ESG確實提供標準與目標的語言,但企業真正拉住人心的是「為什麼而做」。他以自己在英國文化協會的經驗為例,全球CEO談的不是流程,而是使命:為何要在各國推動教育與藝術。當員工懂得「為什麼」,流程才能共同制定與持續優化。

他把道理說得很生活:打掃讓家適合朋友與寵物,就是清楚的目標;若只有流程、沒有意義,工作很快成為負擔。年輕世代其實重視環境與社會,若留不住,多半是領導者沒有把使命說清楚。。

在「選、訓、育、用、留」的鏈條上,最後的「留」往往會被企業內部環境與價值認同抵觸。臺灣創業環境活躍,人才離職去創業並非壞事,但更大的警訊是,若企業或品牌說不清企業文化與操作策略,創業就成了人才的逃逸口,企業必須清楚策略方向,提供訓練、願景與國際視野,才能將人才轉化為資源,而非對手。

以天璽為例,品牌規劃把臺灣營運模式複製到新加坡、日本、上海,甚至紐約、倫敦,同步導入米其林星級經驗,將「永續餐飲」落地為可學、可複製、可評核的實務。臺灣常把米其林當作天花板,卻忽略道商務談判、空間策展、藝術與茶道等跨域能力,這些才是吸引人才、向上躍升的企業文化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