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原住民的文化互動—以泰雅德拉楠部落為例
台灣為推動原住民族文化傳承,制定多項政策,包括設立「原住民族重點學校」,專注於語言、文化與傳統技藝教育,培養年輕世代的文化認同感

(圖說:部落內用以講解泰雅族部落遷徙史之裝置藝術/封面圖出處:本文作者實地採訪攝影)

在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的潮流中,ESG(環境、社會、治理)成為企業與政府的重要指標,而原住民族文化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原住民族文化強調與自然共存,尊重並保護環境,與ESG中「環境」理念高度契合。此外,原住民族社群的凝聚力與傳統技藝,展現了「社會」層面的價值,透過文化傳承促進代際理解與尊重。在「治理」方面,原住民族的自治模式提供多元視角,有助於建立包容性的治理架構。支持原住民族文化,不僅是文化保存,更是實踐ESG精神的重要途徑。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傳承政策

台灣為推動原住民族文化傳承,制定多項政策。包括設立「原住民族重點學校」,專注於語言、文化與傳統技藝教育,培養年輕世代的文化認同感。根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第5條,政府鼓勵各級學校開設相關課程,促進文化永續發展。另有「原住民(族)專班」(常簡稱:原專班),無論部落內外學校皆可設置。學校可申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計畫」經費,安排原專班學生參訪指定部落,向耆老學習文化知識與技藝。這些政策促進文化保存與學生親身體驗祖先留下的生活智慧,及這些文化資產如何與當代漢人主導的工商社會並存。

導覽老師於社區以牆上彩繪講解泰雅部落結婚禮俗與有趣軼事

(圖說:導覽老師於社區以牆上彩繪講解泰雅部落結婚禮俗與有趣軼事/出處:本文作者實地採訪攝影)

泰雅文化教育一日體驗 — 以德拉楠部落為例

德拉楠部落由泰雅族人經營,提供多元文化體驗,場地包括獵寮、射箭場及竹製陷阱展示區。一天活動分上午與下午,讓學生沉浸在泰雅族傳統智慧與在地社區發展的歷史中。

上午以文化解說為主,講師介紹泰雅族如何善用自然資源,如利用桂竹製作竹筒飯與器具。學生親手裁切桂竹,將白米裝入竹筒,用香蕉葉包覆,製作午餐。講師幽默地稱香蕉葉為「原住民的保鮮膜」,讓學生從實作中感受傳統智慧。近中午時,學生們圍在火旁烤(場地方)預先醃製好的豬肉片,「自己的肉自己烤」讓每個人都能親身參與並享受成果。

耆老協助學生鋸下桂竹以製作竹杯和竹筒飯

(圖說:耆老協助學生鋸下桂竹以製作竹杯和竹筒飯/出處:本文作者實地採訪攝影)

下午由耆老教導刮麻(用竹片刮取苧麻纖維)、製作竹製陷阱與射箭的要領,並讓學生「做中學」。導覽老師則帶領師生探訪部落,介紹傳統建築與神話故事。透過打開五官、手腳並用,讓學生體會祖先善用自然資源製作衣物的辛勞,增進對族服與文化的理解,感受部落文化的智慧與美。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桂竹」常生長於族人居住或狩獵區域,竹筍可以吃;砍下可整顆作為傳統屋的建材,切細可用以製作陷阱、捕魚用的魚筌,或可裁成特定形狀,協助刮麻以取出苧麻的纖維;也能順著竹節鋸成竹杯或竹筒;若將米飯放入竹筒,再以香蕉葉蓋上、綁緊後蒸煮,則米飯充分吸收桂竹香氣、外層裹上竹筒內薄膜後,成為清香的竹筒飯。香蕉作為在全台皆可生長的植物,因其葉子具有良好的保溫、保濕效果,能保持米飯的軟糯口感,且柔軟可輕易貼合不同形狀的容器,防止米飯漏出,故遵循古法的竹筒飯以香蕉葉包覆竹筒口。桂竹與泰雅族人生活息息相關,重要性不言自明!

以泰雅族為例,傳統技藝和生活文化多為值得認識、了解、傳承的內容,其中涉及「規範」、「慣習」者稱為「gaga」。狩獵時不追捕幼獸,捕魚時不抓捕體型過小的魚(因可能為幼魚),狩獵動物的數量也不過度,是泰雅族人與祖靈、大自然之間的gaga。然而在教授陷阱製作、織布時,容易聽到耆老脫口而出「男生一定要會做陷阱」、「不會織布的女生會嫁不出去」。不過老師們仍會引導現場混著性別與年齡的學生們動手做中學,而當女生也試著製作陷阱、男生也奮力刮麻,耆老看到後事實上不會攔阻。也就是說,過往關於「性別規範」的gaga,在重視性別平等的台灣當代社會裡,「什麼性別做什麼事」的邊界正逐漸消融。

台灣透過政策支持與跨部落合作,推動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不僅促進環境永續,也讓文化多元性被看見,與ESG理念緊密呼應。德拉楠部落的一日體驗是種典範,讓原專班學生沉浸式學習尊重自然、理解文化並建立永續觀念。期待前述精神與行動培養出的學子們,成為台灣的重要力量!


秝知特約作家

王彥涵

16型人格測驗結果於INGJ及ENGP之間彈跳。性別和環境永續議題為主要關注,多元平等共融、性/別暴力或歧視、性與情慾產業為較擅長之領域,近期對淨零碳排、能源轉型、原住民族文化權有高度興趣而同時發展相關知識體系。文學背景之訓練,期讓觀察更細緻而筆觸可以細膩;法律背景之訓練,期讓分析更豐富而推論可以多層。因多年參與社會倡議和政治工作而持續累積社會科學之應用經驗。對於諸多人與人、人與萬物間的跨地區、跨領域、跨文化互動,亦常懷探問。

白海豚也能提告了!—台灣環境訴訟里程碑
環境訴訟不僅是公民和非政府組織捍衛公共利益的法律工具,也成為要求企業和政府減少污染或停止破壞生態、促使其履行社會責任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