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場合裡,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早已不是新鮮詞彙。美國和歐洲的企業,從上世紀九〇年代開始,就把多元(Diversity)、公平(Equity)、共融(Inclusion)當作公司治理的一部分。當年的 Deloitte、IBM,就已經成立專責部門,Catalyst 這類機構更是不斷推出女性職場報告,提醒企業這是一個必須做的企業責任,也因此,對很多跨國公司來說,DEI 不是潮流,而是一種日常規範。
但這幾年,美國社會開始出現「DEI 退潮」的聲音。2023 年最高法院,廢除大學招生的平權制度,讓不少企業擔心,原本用於共融的人才計畫,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被告的目標;另外,63% 的美國企業領導人在調查裡承認,政治與法律環境,讓 DEI 變得更難推。
民意調查更顯示,支持「職場應推動 DEI」的比例從 56% 略降到 52%。這不是完全反對,而是說明了一個現象:社會一方面期待公平正義被落實,另一方面卻對長期倡議成效感到不耐。做得不夠的人,覺得這只是口號;做得太用力的人,又容易被貼上「政治正確」的標籤,DEI 在歐美的走向,其實也沒有消失,而是被放回合規、人資和風險控管的框架中,反而像是重新再讓社會回到 DEI 的根本理念。
回到台灣,情況顯然不同。這裡還沒有專門的 DEI 法規,但政策的鋪陳其實已經悄悄展開。金融監理單位,早就要求公開發行公司在年報裡揭露董事會性別組成、多元化政策與具體措施。近年來,女性董事比例確實在緩步上升。
根據 TWSE 和 TPEx 的統計顯示,從 2022 年到 2024 年,女性董事比例分別提升了三到四個百分點,這樣的增幅或許不算驚人,卻也說明制度與市場壓力正在發揮作用。金管會更進一步設定了揭露門檻,如果董事會性別比例未達三分之一,公司必須在年報裡說明原因與改善計畫,雖然不是硬性法令配額,但卻是一種企業必須開始前進的責任目標。
同時,永續揭露正在全面化。所有上市公司提交永續報告的同時,其中的社會面要求談到員工多元、人權與供應鏈管理也相對越來越高,對台灣企業來說,把 DEI 帶進董事會議程已是非常大的進步。加上歐盟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正式生效,出口導向的製造業、紡織業、高科技產業,勢必被歐洲客戶要求建立人權與多元管理制度。這意味,台灣的 DEI 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或是做到什麼程度的解方。
然而,我不會太快斷言台灣能在某一年就全面達標。從現在的社會及政策觀察,企業端對 DEI 的接受度還未明朗化,有些大型企業已經開始行動,但更多中小企業仍然視之為可能造成的多餘成本。即使政策推著走、國際供應鏈倒逼,落地的速度仍會受制於人才缺口、資料蒐集困難、文化抗拒、甚至國家政策。
若以企業的角度來說,誰能協助把 DEI 落實完整、寫進報告放進流程,還能被審核過關,也許是要點,不過真正認同 DEI 並確實執行,可能才是最大的挑戰。
所以,我認為台灣的 DEI 發酵點,可能會先經歷一段揭露壓力期,企業為了年報和評鑑而開始列數字、做解釋,接著才會進入治理與多元化整合期,董事會結構與人資流程真正被改變;最後,隨著國際供應鏈壓力全面傳導,DEI 才會變成必然執行的動作。
要把 DEI 從理念轉換成可查核的數字,也許對企業說 DEI 是一種階段性很高、並且執行艱難的價值運動,不過若企業將其視為一種企業的治理工程,就能協助企業在 ESG 的推動更加順利,並且運用 DEI 將企業合規、風險管理與人才戰略串接,就能在逐漸逼近的趨勢裡站穩腳步,搶佔社會聲量的先機。
搶先運用DEI將企業合規、風險管理與人才戰略串接,搶佔社會聲量先機
秝芙策略,歡迎顧問諮詢

林筱薇 V Lin
秝芙策略創辦人暨執行長
專注於女性、DEI(多元Diversity、公平Equity、共融Inclusion)、原住民議題的策略顧問。14歲開始參與地方報社工作,自工作以來,於視光產業、百貨精品銷售、餐飲服務業行銷、傳統紡織產業品牌規劃、媒體生態鏈的經歷,在媒體產業中,更一路從記者、編輯、企劃、行銷、業務到專業人士經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