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建築,建築廢材的再生生命
在建築領域中,要真正實踐循環經濟的方式,並不是事後回收,而是從設計圖開始的減法思維。傳統建築強調一體成形、結構穩固,但這正是它難以回收的主因

每次經過都市更新的工地,那些被吊車舉起的鋼梁、堆在圍籬後方散亂的紅磚與水泥塊,看起來像是城市正常汰換的痕跡,但它們其實正在變成台灣垃圾場裡成長最快的一種物種:建築廢材。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每年產出的建築與裝修廢棄物超過 545 萬噸,占都市垃圾的 35%。這不只是環保議題,更是土地與資源再分配的經濟警訊——我們正在用一座城市的殘骸,堆出下一代無法消化的土地負債。

不曾想,那是否有辦法將它們再次被利用,不再是垃圾山,而是一座材料銀行,一個可以循環提領的城市資源?

建築如何走入循環再利用的迴圈?從「分解式設計」開始

在建築領域中,要真正實踐循環經濟的方式,並不是事後回收,而是從設計圖開始的減法思維。傳統建築強調一體成形、結構穩固,但這正是它難以回收的主因。焊死的鋼筋、水泥澆固的牆體,意味著拆除只能靠爆破、只能粉碎,最終只能等著被送進掩埋場。

真正的轉變,要從可拆卸設計(Design for Disassembly)開始。模組化牆板取代水泥,螺絲與卡扣代替焊接,讓建物未來能夠像家具一樣被拆卸與重組。每塊構件都有自己的履歷表——它是在哪裡製造的、使用過多久、是否還能繼續服役。這些資訊,被稱為「材料護照」,已在歐洲多國納入公共建案的標準,而台灣,正在起步。

根據循環台灣基金會的介紹,南港機廠社宅就是一個正在實驗這種設計邏輯的案例,在建築設計上採用了多項循環經濟策略,包括使用再生建材、預鑄工法、模組化設計等,旨在降低資源消耗並保留建材價值。能夠被回收的結構與建材,等同預存了一期社宅的未來建材與上千萬的處理成本。此外,該計畫也獲得了國際循環經濟標準BS 8001的認證,顯示其在循環建築方面的努力獲得了國際肯定。

廢材的第二生命,不只是減碳,更是減負債

很多人談循環建築時,第一個講的是碳排。但如果你曾經建設、裝修過,你會知道,建材的價格比碳權更痛。鋼價、磚價、水泥運費,年年上漲。如果我們每次拆除都選擇粉碎掩埋,下一次興建就只能用更新、更貴的材料買回來。這樣的城市邏輯,不只是碳浪費,更是財務上的錯置。

舉個例子:一噸鋼材的回收可減少 1.6 噸 CO₂e 排放,也能省下高額原料費用;一批可拆式木地板經過打磨與整修,可再次使用於新建案,不只能降低森林資源消耗,還能保留舊建築的紋理與記憶。這不只是在減碳,更是在幫下一個建案減少預算爆表的風險。

CO₂e 是什麼?

它是「二氧化碳當量」的縮寫,將其他種類的溫室氣體(如甲烷、氧化亞氮等),依全球暖化潛勢換算成對等的 CO₂ 量。因此,1.6 噸 CO₂e 就代表總暖化效應與 1.6 噸純 CO₂ 相同。

而這些價值,不能等到東西被拆了才來想。它要被寫進開發商的財務模型裡,要讓貸款銀行理解:這些建材不是沉沒成本,而是可以轉賣、轉用、折舊再利用的資產。

我們不是缺水泥,是缺「流動的建材」

歐盟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即將上路,隨著 CBAM 等碳邊境機制上路,建材的碳足跡不只影響上游供應鏈的出口資格,也逐漸成為大型建案、企業 ESG 評級與融資條件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建材從哪裡來、怎麼來、來幾次,都不再只是工程師的問題,而是會影響到地產價值與企業聲譽的事。

未來建築若想賣得出去,不是只看地段,而是材料能不能講出「故事」。而這個故事,得從一開始就開始紀錄、被平台追蹤、被雲端管理。材料銀行,不只是倉庫,而是供應鏈的一部分。它讓原本一次性消失的鋼筋與木梁,重新成為可以被預約、租用、甚至當作擔保品的「流動資產」。

瓦礫山越堆越高,我們卻還在裝作垃圾是無聲的

現在的循環建築,對多數業界而言,看起來仍像是一種理想化的概念,距離落地還有很長一段路。台灣現行的建築設計並不強制使用可回收材料,綠建材的實際使用比例偏低。即使業界對循環經濟並不陌生,礙於法規不夠明確、誘因機制不足,加上回收材料的品質與供貨穩定性仍存在疑慮,業者多半傾向採用風險較低的傳統建材來控制成本與進度。

雖然政府已開始推動循環經濟政策,但相關的補貼、稅收優惠和認證制度尚不完善,無法有效激勵業者採用循環建材和設計。在這樣的情況下,做環保反而可能造成財務上的困境。

政府應制定明確的法規,要求新建築在設計和施工階段考慮材料的可回收性,同時提供稅收減免、補貼等激勵措施,降低業者轉型的成本和風險,並推動材料護照制度,記錄建材的來源、成分和可回收性,有助於建立建材的二次市場,提高材料的再利用率。

另一方面,若透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和業界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促使消費者在選擇住宅時將環境影響考慮進去,便能進一步推動市場需求。

下次經過施工圍籬時,不妨換個角度來看那堆瓦礫——它們不是垃圾,而是一座可以重新循環利用的資源。只要我們願意改變思維,它們就能重新獲得新生命。

 
秝知特約作家

蔡宗諭 Jeremy Tsai

橫跨 AI 軟體與行銷科技領域多年,精通數據分析與商業應用,平日透過研讀產業報告與觀察消費者行為,累積對市場趨勢的敏銳直覺;擅長將複雜資料以直觀可視化呈現,並運用創新思維挖掘使用者未被滿足的需求。撰寫時善用故事化敘事手法,將冷冰冰的指標與洞見融入生動案例,使讀者既能快速理解,也能在情感層面產生共鳴;工作風格兼具邏輯與溫度,致力把技術報告和專案心得化為既專業又富有人情味的文字。

從 EEWH 到 WELL:當綠建築走進 90% 的室內生活
人們一生中約有九成的時間待在室內,而全球約 37% 的碳排來自建築營運,這意味著,真正能提升我們生活品質與環境效益的永續設計,不僅要從政府政策和建築外殼的節能措施著手,更要關注每個人生活的最小單位——室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