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應該是什麼模樣?隨著108課綱的實施,「核心素養」成為新課綱下的關鍵詞,對歷史教學提出全新挑戰與期待。本次專訪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馮明珠前院長,分享她對歷史教育的觀察與思考,以及如何培養學生在複雜世界中理解歷史、連結過去與現在。
歷史不是教科書,而是生命的感知
馮明珠指出,她從來不認為歷史只是背誦的科目。歷史教育的意義,在於引導學生理解事件背後的人性、脈絡與選擇。她說:「歷史應該讓人感受到它的溫度,不只是記年與事件的堆疊,而是理解歷史人物所處的情境,進而培養同理心與判斷力。」
她舉例,如同日治時期台灣的現代化建設,不只是政治統治的結果,也牽涉到當時人民的生活型態、制度的轉變與文化衝擊。歷史教育應該能讓學生看見這些「人」的面貌,而不是只有政權更迭的冷冰冰描述。
從文史結合到108課綱:歷史素養的轉向
談到課綱改革,馮明珠表示,108課綱將「歷史思維」與「素養」作為核心價值,意圖翻轉過去僵硬的教條式教學。她認為這樣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也提醒:「若沒有教師本身的內化與教學策略的轉型,新課綱的理想恐怕難以落實。」
馮明珠過去曾在北一女中任教多年,她坦言,歷史教師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設計出既能引發學生思考,又能扣合課綱要求的教學活動。她建議可從文本閱讀、影像分析、歷史現場模擬等多元形式出發,打破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距離感。
學會提問,是歷史教學的起點
「歷史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學會提出問題。」馮明珠強調,教師不應該只追求學生記憶歷史事件的正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這件事會發生?」「如果當時選擇不同,會是什麼結果?」這些問題能幫助學生養成歷史思維,也與108課綱所倡導的「探究與實作」精神相呼應。
她進一步指出,在數位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容易接觸到片段甚至錯誤的歷史知識。歷史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養學生判讀資訊的能力,懂得分辨史料的可信度與背後的意圖。
從研究者到教育者:跨界的歷史使命
馮明珠除了擔任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亦長年參與文化資產保存、博物館規劃等工作。她認為,歷史教育不只侷限在課堂,也應拓展到社會各處。像博物館導覽、歷史現場重建、口述歷史的整理等,都是讓民眾重新與歷史連結的重要管道。
她觀察到,許多學生因為參與地方史調查或走讀活動,而對家鄉產生認同感與好奇心。這些經驗遠比課本更能觸動人心。她認為,歷史教育應該回到「人」的角度來講述故事,讓學生理解歷史的複雜性與多元性。
教師的專業成長,是轉型的關鍵
訪談最後,馮明珠強調,歷史教育的轉變不能只靠課綱,更需要一群有熱忱與專業的歷史教師。她呼籲教育現場應該提供更多教師成長的資源,例如教學社群的建立、跨校資源共享、與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等,幫助教師更新知識、激發教學創意。
她也分享了自己近期參與的「108課綱歷史素養推廣座談會」,希望透過講座、對談與案例分享,激發教師思考課堂中的歷史溫度與教育使命。
讓歷史不只是過去,而是我們的一部分
這場訪談彷彿一堂深度的歷史課,讓人重新思索:我們為何學歷史?又該如何教歷史?馮明珠以其學術歷練與教育實踐,提醒我們:「歷史不該只存在於課本裡,而應成為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重要工具。」
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一門有溫度的歷史課,或許能為下一代提供一盞溫柔卻堅定的明燈。

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臺北市教育產業工會,自民國105年1月1日正式成立,時序恰與台北市12年國教新課綱全面推動之際相呼應,工會乃順應教育轉型之趨勢應運而生。教師工作權益的維護、教學專業的伸張、教育政策的監督與倡議,為工會組織所應承擔之重要責任與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