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建桃花源:與荒野保護協會同行的環境教育旅程
在台灣教育現場,如何讓孩子走出教室、走進自然,一直是長期討論的議題。尤其在都市化程度高、孩子對土地認識薄弱的現代,學校教育若能與自然環境深度結合,將會開啟全新的學習樣貌

在台灣教育現場,如何讓孩子走出教室、走進自然,一直是長期討論的議題。尤其在都市化程度高、孩子對土地認識薄弱的現代,學校教育若能與自然環境深度結合,將會開啟全新的學習樣貌。

一場從自然出發的教育實驗

在台灣教育現場,如何讓孩子走出教室、走進自然,一直是長期討論的議題。尤其在都市化程度高、孩子對土地認識薄弱的現代,學校教育若能與自然環境深度結合,將會開啟全新的學習樣貌。

這正是桃園地區一群教育者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的初衷。他們串連在地國中小老師,試圖在課程中融入環境教育,讓學生「從親近自然、進而愛自然、最後守護自然」。這場教育實驗,不只是環境知識的傳授,更是一場價值與態度的養成計畫。

七步驟,從接觸自然到行動實踐

根據荒野協會推動的「親近自然七步驟」理念,孩子們透過:Stacy(進入自然)、Touch(接觸自然)、Experience(體驗自然)、Feel(感受自然)、Connect(連結自然)、Love(感動自然)、Action(保護自然)逐步深化他們與自然的關係。這不僅是一個教學設計的模型,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培養過程,讓孩子從感官出發,重新找回與土地的聯繫。

荒野夥伴的協力模式

為推動此計畫,荒野協會邀請各校教師參與課程共備。教師們以「每堂課五大結構」:主題內容、開頭引導、體驗活動、最後統整、課後單元作業,設計出適合各年級、結合在地的自然課程。

例如,有學校設計出「兒教十大教案」,內容涵蓋動植物辨識、昆蟲觀察、水質檢測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培養科學觀察與生態敏感度。這些教案不只是課程設計,更像是一場土地教育的集體創作。

教師成長:從備課走進自然教學的轉變

對許多老師來說,這不只是學生學習的歷程,更是自己教學的再造過程。有老師分享,原本自己也對昆蟲、植物不熟悉,但在備課、野外觀察、共學中逐步成長,甚至產生轉任自然科教師的念頭。

這種「師生共同成長」的教學模式,讓教室不再是知識灌輸的場域,而成為共同探索、互相學習的基地。

心靈教育的結合:從認知到感動

本計畫特別重視教育的「全人觀」,希望結合環境教育與心靈教育。引用心理學家Robert Sternberg的「成功智慧理論」與Daniel Goleman的「情緒智商EQ」概念,教育不只在於傳授知識,更關注情感與社會連結。

例如,課程設計中會融入「生命故事分享」、觀察自然中的微小生命現象,讓孩子在過程中產生感動與同理,進而轉化為具體的環境行動。

當校園裡開出一座生態池,當教室外種起一排本土植物,孩子們不再只記得課本上的圖示,而是能說出哪一隻青蛙的叫聲像敲木魚、哪種草會吸引蝴蝶。這樣的改變,不只修復了孩子與自然的關係,也讓教育現場有了新的想像空間。荒野保護協會與教師們一起,重新打造出屬於桃園孩子的「現代桃花源」。


作者

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臺北市教育產業工會,自民國105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時序恰與台北市12年國教新課綱全面推動之際相呼應,工會乃順應教育轉型之趨勢應運而生。教師工作權益的維護、教學專業的伸張、教育政策的監督與倡議,為工會組織所應承擔之重要責任與角色。

AI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機會與挑戰並存
隨著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對勞動市場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工作價值觀與制度架構的深層重塑,我們從四個面向探討AI對勞動市場的衝擊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