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機會與挑戰並存
隨著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對勞動市場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工作價值觀與制度架構的深層重塑,我們從四個面向探討AI對勞動市場的衝擊與啟發

隨著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對勞動市場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工作價值觀與制度架構的深層重塑。本文試圖從四個面向探討AI對勞動市場的衝擊與啟發。

開創新型態勞動:AI來臨的勞動市場與職業典範轉型

AI不會全面取代人類,但它正在重塑我們對工作的想像。許多例行性、可預測、重複的任務,逐步由AI與自動化機器完成,例如行政助理、客服、基礎製造等職位,正面臨高度的被取代風險。但同時,這也創造出全新職種,例如AI訓練師、資料標註員、演算法偏誤監測員、AI倫理專家等,顯示新型態勞動的誕生。

新興職業的特徵是高度結合跨領域能力,例如結合科技與人文、數據與倫理的複合專業能力。這些新型態職位不僅需要技術力,還強調判斷力、創造力與溝通力,為未來工作者勾勒出不同以往的職涯樣貌。

自動化的風潮:AI如何重新定義傳統產業與勞資挑戰

AI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自動化」。過去需依賴人力完成的任務,如物流分揀、收銀、資料處理,現在透過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已能有效完成。這對企業而言,是提高效率與降低成本的契機,但對勞工來說,則是工作保障與尊嚴的挑戰。

傳統產業中,尤其是製造業與基層勞力密集的部門,受到AI與機器人大量導入後,出現「中間技能工作消失」的現象。也就是說,介於高階思考與低階重複性工作的中階技能者,正逐步被技術取代。

因此,政府與企業有責任重新設計職務內容與工作制度,以減緩技術排擠效應。更重要的是,要設計出符合新世代就業需求的勞動保障制度,特別針對非典型就業者,如平台經濟工作者、自營接案者等,給予基本保障與談判空間。

技能升級:勞動者的生存之道

AI時代下的工作者,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再是「被取代」,而是「能否升級」。根據多項研究指出,未來的就業關鍵在於能否培養出「人機協作」的能力,亦即懂得如何使用AI輔助工作,而非與之競爭。

這需要三種關鍵能力:一是數據素養,懂得解讀、分析數據,並應用於決策;二是跨域能力,能夠結合不同領域知識創造新價值;三是自我導向學習力,在不斷變化的科技環境中快速學習、迅速適應。

而這樣的技能升級,必須仰賴整體教育體系與在職培訓的更新。政府應鼓勵終身學習與數位轉型課程的普及化,並協助弱勢勞工建立轉型所需的基礎能力,避免數位落差擴大為社會分化。

創新與韌性:AI對就業市場的正面推動與產業轉型

雖然AI帶來許多挑戰,但同時也推動了產業創新。以醫療產業為例,透過AI進行診斷輔助、藥物研發、病歷分析等,不僅改善醫療效率,也創造大量與健康科技有關的新職位。

再如綠色能源與循環經濟領域,AI可協助精準預測能源需求、監控環保效能,這些技術正成為促成永續發展的利器,對應全球碳中和政策,也創造全新綠領就業機會。

勞動市場的發展不應只是消極因應AI變革,而應積極擁抱AI所帶來的產業創新與經濟機會。這也提醒我們,就業政策的核心,不只是保護原有職位,更是要創造新職位,並協助勞動者平穩地完成轉型。

政府、產業與教育的關鍵角色

AI技術發展是一條無法逆轉的道路。勞動市場要能穩健前行,仰賴的是政府制度的前瞻規劃、企業文化的責任實踐,以及教育體系的靈活調整。唯有三者攜手,才能讓AI真正成為提升人類工作的利器,而非造成社會撕裂的利刃。

未來已來,我們不能只是「準備面對AI」,更要主動設計一個「與AI共存」的社會,讓科技為人服務,而非奴役人類。


作者

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臺北市教育產業工會,自民國105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時序恰與台北市12年國教新課綱全面推動之際相呼應,工會乃順應教育轉型之趨勢應運而生。教師工作權益的維護、教學專業的伸張、教育政策的監督與倡議,為工會組織所應承擔之重要責任與角色。

專訪師鐸獎得主豐佳燕老師:教育是一場溫柔的革命
在教室裡,她是溫柔而堅定的引路人;在制度裡,她是推動創新的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