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師鐸獎得主豐佳燕老師:教育是一場溫柔的革命
在教室裡,她是溫柔而堅定的引路人;在制度裡,她是推動創新的改革者

在教室裡,她是溫柔而堅定的引路人;在制度裡,她是推動創新的改革者。榮獲2023年師鐸獎的豐佳燕老師,不僅是教學現場的典範,更是一位深耕課程設計、關注教育弱勢、擅長激發學生自信與好奇心的教師。本篇專訪,將從她的教學理念、實務經驗、以及身為教師的成長歷程,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她如何用一顆教育者的初心,影響孩子的未來。

教育是一場不斷自我挑戰的修煉

豐佳燕老師目前任教於臺北市南港區成德國中,是學校的教學組長,也曾擔任過英語教學研究會召集人。她提到,自己從踏入教育現場起,就持續思考一個問題:「怎麼讓學習是快樂的,而不是被強迫的?」

從擔任導師的角色開始,她發現許多學生其實不是不聰明,而是缺乏自信與動機。於是她開始設計各種引導式、跨領域的課程,用任務導向的方式,讓學生從解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例如在英語課上結合戲劇演出,讓學生用英文扮演角色;又或者帶領學生完成國際教育的線上交流計畫,不但學語言,也建立自我認同。

「我從來不教書,我只是在教學生」

這句話,是豐老師教學核心的體現。她說:「我不把自己定位為教科書的傳遞者,而是學生學習旅程的陪伴者。」

她談到一位讓她印象深刻的學生,小六的時候英文幾乎是零起步,但她看到孩子在一次次挑戰之後,勇敢地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甚至在國中畢業時成為班上最會演講的同學。這樣的改變,是因為她給了學生一個信念:「你可以。」

她也強調,教育不能只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是培養孩子對世界的理解能力、溝通能力與思辨能力。她的教學方式中常常出現提問、討論、小組合作,甚至反向教學的操作,讓學生真正從學習者變成參與者。

「教學就是一場團隊合作的運動」

豐老師非常重視跨領域與跨教師的合作。她表示,成德國中有許多願意創新、支持彼此的老師,是讓她能夠大膽實驗課程的最大動力。

例如,她和同事們一起合作設計「AI與未來職業探索」的專題課程,讓學生從未來趨勢談起,實際操作ChatGPT、製作簡報,再進行職業角色扮演。她說:「學生覺得很有趣,我們也從中看到孩子未來的可能性。」

此外,她也與國際志工、公益團體合作,將社會議題引入課堂。例如在英語課中探討難民議題、氣候變遷,讓學生用外語關心世界,也學會用行動回應社會。。

用溫柔堅定的方式,面對制度與挑戰

這句話,是豐老師教學核心的體現。她說:「我不把自己定位為教科書的傳遞者,而是學生學習旅程的陪伴者。」

她談到一位讓她印象深刻的學生,小六的時候英文幾乎是零起步,但她看到孩子在一次次挑戰之後,勇敢地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甚至在國中畢業時成為班上最會演講的同學。這樣的改變,是因為她給了學生一個信念:「你可以。」

她也強調,教育不能只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是培養孩子對世界的理解能力、溝通能力與思辨能力。她的教學方式中常常出現提問、討論、小組合作,甚至反向教學的操作,讓學生真正從學習者變成參與者。

給年輕老師的話:「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專訪最後,豐佳燕老師給年輕老師一句話:「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但可以是願意不斷學習、願意陪伴學生一起跌倒再站起來的那個大人。」

她認為教師的力量不在於權威,而是能否讓學生在遇見你的那一刻,感受到自己是被相信、被接住的。她說:「只要我們願意去聽、去看、去相信,那麼教育的奇蹟就在你和孩子之間悄悄發生了。」

豐佳燕老師的教育旅程,是一場深刻的實踐之路。她用真誠、創意與信念,點亮一個又一個孩子的生命,也照亮更多教師前行的方向。在這個不斷變動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樣一位願意走進學生心中、帶著學生走出教室看世界的老師。她不只是教書,更是在教一種未來的可能。


作者

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臺北市教育產業工會,自民國105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時序恰與台北市12年國教新課綱全面推動之際相呼應,工會乃順應教育轉型之趨勢應運而生。教師工作權益的維護、教學專業的伸張、教育政策的監督與倡議,為工會組織所應承擔之重要責任與角色。

愛與智慧的陪伴,為雙重殊異孩子點亮希望
對於那些擁有雙重特殊需求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歷程更需充滿耐心與理解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