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事會議:制度在場,公共性卻失席?
在教育現場,經常聽見「校事會議」這四個字,但你可曾想過,這場會議究竟真正代表誰的聲音?

教師、學生、家長、校方都應在這個平台上平等對話,實際運作卻經常流於形式,甚至變成校方單向發佈政令的「大內宣」。

民主制度還是治理包裝?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校事會議設立的初衷,是為了強化學校的公共性與透明度,並透過參與式民主機制,促進校園中多元角色的互動與制衡。在少子化與教育市場化浪潮中,學校早已不是單純的知識輸出地,而是需兼顧管理績效、教學品質與社會責任的複合體。校事會議的制度設計,正是回應這種複雜性的嘗試。

但現實往往令人洩氣。許多學校對法令理解不足,或根本無意落實民主精神,使得會議流於橡皮圖章,甚至成為少數人壟斷話語權的工具。

當參與成為過場,制度就淪為道具

學生代表被當成背景板,家長代表從未被真正徵詢意見,而教師則可能在毫無對話空間的情況下,被要求承擔「會議決議」下的種種責任與成本。更荒謬的是,有學校竟然以「校事會議共識」之名,強制教師自備教具、限制進修,甚至干預教學內容。這些行徑,不但未經程序正義,還嚴重侵害教育專業自主,扭曲了制度的本意。

校園民主,需要的不只是開會

制度設計得再好,若缺乏民主文化的滋養,終究只是空殼。開會不是目的,能不能「開放參與」、是否「傾聽異議」,才是檢視制度價值的關鍵。而當教師對家長、學生的參與充滿戒心;校長將制度當成包裝治理正當性的手段;學生無力提出觀點;家長也缺乏實質影響力,這樣的校事會議,與其說是公共對話,不如說是角色錯位的劇場表演。

我們要問的問題,不該只是「學校有沒有開校事會議?」,而應是:「誰在這場會議中,真正有事?」這個「有事」,不是惹事生非,而是「心中有事」——有教育理想、有民主信仰、有公共關懷的人,願意為學校事務投注關心、投入討論。

制度不能只是擺設,參與也不能是形式。唯有在教師、學生、家長與社會之間建立信任與對話的橋梁,教育現場才可能真正往前走。若我們仍放任制度被形塑為治理的工具,而非公共意志的體現,那麼所謂的「校事會議」,終將淪為教育民主的幻影。

作者

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臺北市教育產業工會,自民國105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時序恰與台北市12年國教新課綱全面推動之際相呼應,工會乃順應教育轉型之趨勢應運而生。教師工作權益的維護、教學專業的伸張、教育政策的監督與倡議,為工會組織所應承擔之重要責任與角色。

當特殊需求教育遇上成果導向課程設計
教育現場直擊,愛與成果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