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路上,最動人的往往不是大張旗鼓的改革,而是默默深耕在孩子生命中的那份堅持與愛。當「愛的陪伴」遇上「成果導向教育(OBE)」的理論實踐,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不僅能改變學習方式,更能重塑成長軌跡。
生命中最溫柔的等待:為雙重殊異的兄弟點亮希望
在台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的力行專班裡,一對特別的雙胞胎兄弟——中大與小智,成為許多師生心中的溫柔記憶。他們同時擁有學習障礙與智能障礙,在表達、理解與互動上都有相當挑戰。
教育現場並非神話,進步從不是奇蹟,而是來自每一次蹲下身傾聽、每一堂課反覆練習。透過以生活為主題的統整課程、遊戲化教學與實作操作,老師們讓兄弟倆能從經驗出發,慢慢累積理解與信心。從一開始的退縮到能參與小組發表,他們在多方資源整合與師長的關注中,逐步穩定成長。
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習旅途的陪伴者。這段教育歷程告訴我們,特教現場所需的不是奇蹟,而是「看見差異,給予機會」的專業與耐心。
當OBE進入教室:用成果設計學習的可能
不只是特教生,台灣各級學校教師也正積極導入「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讓學習從知識導向轉為能力導向,從「我教了什麼」轉向「他學會了什麼」。
OBE強調「由終點設計起點」,課程從學生應達成的學習成果出發,回推教學活動與評量工具。這樣的教學設計能使每一項課程活動都更具目標性與實踐性,尤其適合素養導向教學與能力本位的學習規劃。
以「取得資訊」為例,透過整合式與分析式評量標準,老師不再僅憑印象打分,而是根據具體行為與成果如搜尋能力、統整重點、口語簡報等,進行層次分明的評量。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力,也讓教師能即時調整教學策略。
教育不只是傳授,而是共創未來
從特教現場的陪伴實踐到OBE課程設計的精緻對齊,我們看到的是教育在微小處發生的深刻轉變。教師在教學中實踐愛與專業,學生也在回應中開出花來。無論是特殊需求孩子的成長,還是一般學生能力的養成,都指向一個核心價值:教育的力量,來自於真正看見學生的需要,並願意走進他們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推動一個更有溫度與成果的教育現場——因為每一位孩子,都值得被成就、被相信。

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臺北市教育產業工會,自民國105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時序恰與台北市12年國教新課綱全面推動之際相呼應,工會乃順應教育轉型之趨勢應運而生。教師工作權益的維護、教學專業的伸張、教育政策的監督與倡議,為工會組織所應承擔之重要責任與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