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教改找聲音:從現場看見108課綱的落點與難題
當教育改革進入素養導向、跨域學習的年代,教師與家長站在教室內外,各自看見同一課綱的不同風景。

當教育改革進入素養導向、跨域學習的年代,教師與家長站在教室內外,各自看見同一課綱的不同風景。北一女中桂芝老師與台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李惠蘭,針對108課綱的實施、文組教育的焦慮與學生學習現況所展開的對談,試圖還原「教改」這兩個字,對於教育第一線從業者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升學地圖改寫:文組出路何處去?

桂芝老師指出,108課綱讓國文課堂從記誦轉為強調「論點與論據」的組織力,學生不再只是吸收知識,而是要在文本中找出問題意識與表達觀點。這對於思辨、論述、組織能力皆有實質助益。

然而她也坦言,這樣的學習歷程對家長而言「看不見成果」,尤其在模擬考成績無法立即反映時,焦慮便油然而生。桂芝認為,這是制度轉軌下的陣痛期,唯有家長與教師互信合作,才能撐起這個轉變中的過渡地帶。

李惠蘭則點出政策與資源落差的結構性問題,偏鄉教師人力不足、課程資源缺乏,要實施選修課與自主學習幾乎是緣木求魚。她批評,中央政策美意若未落實基礎條件補強,終將淪為空談。

家教學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縫隙?

在面對「學生更迷惘」、「老師更疲於奔命」的輿論時,兩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認為,應從現場師生的真實經驗來檢視課綱,而非單以升學成果論成敗。

桂芝老師分享,如今學生學習樣貌多元,教師必須用不同媒材與教學方法因材施教,這也使備課難度大增。她強調,教師若缺乏專業自主、只被評鑑機制牽著走,將難以回應真實的教學現場。李惠蘭則從教師勞動權益的角度指出,108課綱加重教師的工作負擔,但配套不足,例如行政協助與教學助理制度的缺乏,導致教學品質無法保障,也影響了師生的心理健康。

教學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縫隙

談及教學策略,桂芝老師舉例,她會讓學生把古文段落轉譯為白話並重新表達,以此訓練文本理解與再組織的能力。這類教法強調邏輯思維與語文運用,確實培養出學生的學術底子。但她也坦言,這樣的教學需要充裕備課時間與同儕交流,現實卻是老師常被行政與非教學工作綁住,只能壓縮創新教學的時間。

知識碎片化,孩子如何建構脈絡?

李惠蘭點出,課綱強調彈性與活動導向,卻也造成知識「碎片化」與學習節奏中斷的問題。教師常要補前課、補前概念,學生也無法系統性建構學科邏輯。她提醒,素養導向的真正精神並非「去學科化」,而是要透過跨域理解、統整表達來深化知識,而這必須建立在穩固的知識脈絡與教學連貫性之上。

從圈內向外發聲:改革不能只有「被接受」

回顧這場對談,桂芝老師認為,不該用「一面倒」的觀點看課綱改革,而要從中看見初衷與難處,並鼓勵教師參與而非被動承接。李惠蘭則感嘆,社會對於課綱變革缺乏理解,許多家長只覺得「好像跟以前不一樣」,卻不知道改變的原因與意義。她呼籲,教育改革應是社會集體工程,必須搭配透明溝通與全民參與,才能落地生根。

讓教師被看見,讓學生有未來

從這場對談中,我們看見了「改革」不只是一份政府公告,更是一線教師與學生生活的現場經驗。若缺乏足夠支持與社會理解,再好的政策也只能空轉。願我們不只是旁觀教育變化,而是成為其有感、有力的同行者。

作者

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臺北市教育產業工會,自民國105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時序恰與台北市12年國教新課綱全面推動之際相呼應,工會乃順應教育轉型之趨勢應運而生。教師工作權益的維護、教學專業的伸張、教育政策的監督與倡議,為工會組織所應承擔之重要責任與角色。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的誕生與實踐
工會不是對抗,而是同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