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制度的浪潮一波波襲來,教師站在最前線,不僅是教學者,也成了改革的承受者。那麼,有沒有一種組織,能不只是「代表」,而是同行?2016年1月1日,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正式成立。從國教新課綱全面上路的關鍵時刻開始,這個工會誕生於教育變革的風口,目的從來不是為了對抗,而是為了構築一個讓教育現場更穩定、更持久的底座。
作為工會理事長,我與團隊從2017年起開始推動會務。幾年下來,我們始終堅信:「一個好的教育環境,不能只靠教師個人的燃燒,而是需要制度與支持並存。」
當教育現場風起雲湧,工會選擇成為支撐的力量
從學生學習權益、到教師行政負擔,再到《教師法》《性平法》的變革,我們身處其中,不能不發聲。112年度,教育現場的動盪與轉變清晰可見,但教師們的聲音,卻仍顯微弱。臺北教育工會在這幾年間,持續與教育局、市府、立法院、議會溝通,也與其他縣市教育工會並肩作戰。我們並非只在喊口號,而是每一條法案、每一項修法、每一場委員會上,都以「教育現場」的角度出發,發聲、提案、協調。
理念不是空談,落實才是實踐
工會做了這些,也還在做:
一、推動「新進教師陪伴制度」、「教師進修支持系統」、「行政工作減量化」等,讓教育專業不只是理想,而是可落地的機制。
二、建立法律諮詢機制,讓教師遇到爭議時不孤單。
三、推行教師團體保險、舉辦心理支持講座、健康講座與退休活動,讓每一個教育者都能感受到「被照顧」。
四、參與公教退撫法條修法,成功爭取補足基金缺口,並推動「個人帳戶制」等制度,為教師的未來打造永續保障。
這場路,走得慢沒關係,重要的是一起走
拜會、爭取、協商,從教育部、退撫司、到各黨立委辦公室,我們一場一場爭取、一條一條推進。2022年末,《公教退撫條例》第98條的通過,是我們與多方力量努力的成果;而112年度我們提出的新制退休金法案,也正等待更多社會理解與關注。走這條路的人,都知道它不容易,但也正因為不容易,我們更要讓它有人走、有人陪、有人撐。
讓教師不孤單,是我們創會的初衷;讓制度不脆弱,是我們持續的目標。台灣的教育,不該靠情懷撐起全部。願這個工會,是眾人可以依靠的一座橋、一盞燈。

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臺北市教育產業工會,自民國105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時序恰與台北市12年國教新課綱全面推動之際相呼應,工會乃順應教育轉型之趨勢應運而生。教師工作權益的維護、教學專業的伸張、教育政策的監督與倡議,為工會組織所應承擔之重要責任與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