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單親」的族群在我們身邊雖然越來越常見,但很多時候當人們提到「單親」時,還是會帶有一層無形的濾鏡——它是辛苦的、是不幸的、是某種「殘缺」。這種定見根深蒂固地存在於許多家庭裡,彷彿一個家庭如果不是「標準」類型,就註定與幸福無緣。
十年前,我正式成為一位新手媽媽與單親媽媽。那一刻,我很清楚自己將不只是要面對生活的現實,還要面對整個社會的眼光與結構性的困境。離婚的決定將我推入了一場關於母職、責任與自我認同的持久戰。
「一個人帶孩子」的生活
大眾對單親的想像常常簡化為「一個人帶孩子」。一個人帶孩子的辛苦,的確不是沒有經歷過單親生活的人可以想像的,它存在許多在生活層面中看似簡單卻難以達成的困境,真正的單親現實遠比這更複雜。它不是一場單純的體力戰,而是一場心理與社會的拉鋸。
在法律與制度上,單親家庭有時候會面臨相對不對等的現實壓力。在共同監護權的部分,讓主要照顧者在許多細節上仍需取得另一方的同意,往往衍生出更多行政困難與人際摩擦;我就在剛離婚不久,想幫兒子申請郵局帳戶,雖然已經離婚成為單親,卻在行政規定上,必須要取得前夫的同意書、雙證件,或是他得親自到場才能辦理。經濟上,單親家庭的收入一般來說沒有雙薪家庭高,社會福利又未必到位,許多人在無奈中成為「隱形的弱勢」。
更弔詭的部分是文化層面的壓力。孩子的活動從小到大都是只有你出席時,其他的家長或孩子也會好奇,甚或我自己與孩子也都經歷過被不平等對待的事實,社會上對於完整的家庭才是「正常」的觀念還是多數人的想法,而單親是一種相對「不那樣正常」的模式。
單親,是自我決定的行動
單親真的是一種不幸的象徵嗎?經歷了這些年的單親生活,我反而越來越確信:單親也是一種主體性的選擇。它不是被動的命運,而是很多人經過深思熟慮後,為自己和孩子選擇的路。
在面對不健康的婚姻或家庭關係時,很多人選擇留在關係裡,是因為「怕孩子沒有完整的家」,這沒有對與錯,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困境。但真實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對名義上的父母,而是安全感、愛與真誠的陪伴。如果一個家庭裡充滿爭吵、冷漠甚至暴力,那麼所謂的「完整」,是完整了社會上家庭的定義而已,這只是一種表面的幻象。
你會這樣自問嗎?「你希望你的孩子看到怎樣的媽媽?」是妥協、忍耐、在壓抑裡過活的女性?還是勇於面對自己的選擇,正視困境、誠實面對自己需求的女性?我們身為父母,在一段不健康的關係裡,該談的應該不是分手離婚與否,而是你做了決定之後,會不會獲得你想要的生活樣態。
單親的日常也能兼顧美感的平衡
單親生活其實相當緊湊,單親母親的日常經常在焦灼中與時間賽跑,但我堅持在我們母子的生活中,盡量保持彈性與美感。我們都會感到經濟的壓力、生活的混亂感,被動式的被推著走,並且深怕自己撐不住而失控,這是造成單親父母失序的重要原因,當我學會在日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一切才能開始改變。
我建議不管是否是單親父母,亦或是只是為人父母的你,在忙碌的日常生活瑣事中,依然保持彈性,那樣的彈性包括,給自己一點起床的儀式感,也許做瑜伽、靜坐。亦或幫自己泡上一杯好喝的茶,善待自己是面對這紛擾世界最好的開始。
我喜歡把自己收拾得清爽乾淨,身為單親母親蓬頭垢面或是衣衫雜亂真的不是必須的,我們都可以為自己做一點小事,哪怕這件事沒有人看到,但你為了自己做的一點點改變,一定可以為你帶來更多的力量。我出門都會稍微檢視自己的樣子,給自己一點點搭配,若是沒空整理就戴上帽子遮住我來不及梳理的亂髮。
家裡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家的樣子呈現了這個家庭主人的心理狀態,若是無力整理整個家也無妨,好好佈置一個溫暖的角落可以陪孩子看繪本,或是週末有空時煮一頓自己喜歡的晚餐,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都在關照自己,讓自己活得像個人,活得更有質感。
當你選擇為自己多做一些,間接也影響了孩子。他會看到一個並不完美的母親,但是他也明白母親在這樣的生活中盡力活出自己的樣子。
單親議題的社會責任
我必須承認,並非每個單親家庭都有足夠的資源和支持系統來順利過渡。這顯示了社會的單親支援結構是否足夠?
日本、北歐等國的經驗顯示,當國家提供完整的托育服務、彈性友善的工作制度與穩定的心理健康計畫,單親家庭的生活品質會得到顯著提升。例如,設置平價且高品質的托育中心,讓單親父母不必在工作和育兒之間痛苦拉扯;鼓勵企業提供彈性工時、遠距工作等選項,讓父母能兼顧職場與家庭責任;設立常態性的心理健康資源,不只是危機時才介入,而是長期協助父母與孩子學習情緒調適與壓力管理。
我自己從台北移居至台東,在城鄉的育兒資源差距上非常有感。台北每一區皆有公立的托育中心,私立的更遍佈大街小巷。而在台東的確在這方面可以再多給予一些支援。
給單親的你
單親它是一種多元家庭型態的體現,是現代社會中越來越普遍存在的真實面貌。我們需要更積極地討論單親議題,不只停留在標籤化的關懷,而是深化為結構性的支持與社會整體文化的轉變。
對每一位正在單親路上努力的人,我想說:你不是獨自奮戰,你的選擇有其深刻的價值,你的生活可以充滿力量與尊嚴,沒有誰對誰對,沒有孰高孰低,我們都只是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姿態而已。

姜洋
生活藝術家/手捏陶藝術家
生活藝術家。陶藝品牌《洋流》創辦人,長住於台東都蘭同為《都蘭小洋房》創辦人。曾於城邦集團、天下文化各大雜誌媒體擔任特約攝影師,參與著作美食及藝術相關出版,並於定居台東後參與多場藝術創作展覽、講座及地方創生策展,用藝術的角度傳達認真生活理念。